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并与非经非穴、西药治疗组相对照。通过客观评价针刺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其安全性,从而初步阐明针刺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偏头痛的机理,为针灸临床运用提供一定的治疗依据。方法:本临床研究收集2012年9月——2014年1月在台湾永祥中医诊所门诊诊断为偏头痛且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患者113例。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偏头痛患者按1:1:1的比例分配,少阳经特定穴组37例,非经非穴组38例,西药治疗组38例。偏头痛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HIS)制定的“头痛疾患的国际分类”中无先兆偏头痛、先兆性偏头痛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讨论制定的《头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疗效评价有:一般记录项目(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史等),头痛观察指标、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TCD(经颅多普勒彩超)检测。总体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9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疼痛积分疗效标准。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偏头痛患者113例,其中合格病例108例,5例病例未完成临床试验过程,剔除及脱落病例5例。通过对少阳经特定穴组、非经非穴组、西药治疗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头痛性质、头痛类别、家族史、头痛观察指标、VAS疼痛程度计分、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评分、TCD(经颅多普勒彩超)检测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显示三组在基数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三组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一、头痛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比较1、三组头痛发作次数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前,三组头痛发作次数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均衡性。治疗两个疗程后少阳经特定穴组、西药治疗组的头痛发作次数评分明显减少,与非经非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少阳经特定穴组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评分仍呈较低水平,其余两组评分有所回升,与少阳经特定穴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表明,两个疗程结束后,三种不同疗法对偏头痛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评分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在随访时发现,停止治疗后,少阳经特定穴疗法在控制偏头痛患者的发作次数上仍有较好的疗效,其发作次数比刚结束治疗时有减少。而非经非穴组及西药治疗组的远期疗效不甚理想,对于控制偏头痛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方面不如少阳经特定穴组疗效好。2、三组头痛持续时间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前,三组头痛持续时间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均衡性。治疗两个疗程后少阳经特定穴组、西药治疗组的头痛持续时间均有较好改善,与非经非穴组进行两两比较,评分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少阳经特定穴组、西药治疗组的分值虽有所回升,但与非经非穴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明,对于减少偏头痛患者的头痛持续时间方面,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少阳经特定穴组与西药治疗组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二者效果相当;非经非穴组对于减少偏头痛患者的头痛持续时间的疗效不明显。随访时,少阳经特定穴组、西药治疗组仍保持较低水平,对于改善偏头痛患者的头痛持续时间远期疗效较好。3、三组头痛伴随症状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前,三组头痛伴随症状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均衡性。治疗两个疗程后,少阳经特定穴组、西药治疗组的头痛伴随症状评分与非经非穴组相比较均有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三组头痛伴随症状评分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明,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少阳经特定穴组、西药治疗组在一定程度上均可改善偏头痛患者头痛伴随症状。非经非穴组头痛伴随症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在远期疗效上,三组头痛伴随症状评分的远期均不理想。4、三组头痛影响生活程度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前,三组头痛影响生活程度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均衡性。两个疗程结束后,少阳经特定穴组、西药治疗组的影响生活程度评分与非经非穴组相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少阳经特定穴组、西药治疗组的影响生活程度评分与非经非穴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表明,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三组在一定程度上均可改善偏头痛患者头痛影响生活程度评分,而非经非穴组疗效不如少阳经特定穴组、西药治疗组明显。少阳经特定穴组、西药治疗组在结束治疗后四周头痛影响生活程度评分仍维持在较低水平,其远期疗效尚可,而非经非穴组的远期疗效不如近期疗效好。二、VAS疼痛评分治疗前,三组患者VAS疼痛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均衡性。治疗两个疗程后,少阳经特定穴组、西药治疗组的VAS疼痛评分比非经非穴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三组的VAS疼痛评分进行两两比较,少阳经特定穴组的评分比非经非穴组、西药治疗组减少(P<0.05)。结论表明,少阳经特定穴组、非经非穴组、西药治疗组均可减少偏头痛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少阳经特定穴组、西药治疗组在缓解偏头痛患者疼痛症状方面比非经非穴组显著。虽然西药治疗对于缓解疼痛症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其远期镇痛疗效不如少阳经特定穴组明显。三、生存质量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均衡性。治疗两个疗程后,少阳经特定穴组、西药治疗组的生存质量评分与非经非穴组相比,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少阳经特定穴组、西药治疗组的生存质量评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明,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可以反映偏头痛患者的总体健康和总体生存质量情况,由上述统计结果可知,少阳经特定穴组、西药治疗组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患者的生存质量状况有较好的改善,且远期疗效明显。非经非穴组对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无明显作用。四、TCD(经颅多普勒彩超)检测指标治疗前后比较1、三组大脑前动脉(ACA)血流速度检测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大脑前动脉(ACA)血流速度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均衡性。两个疗程后,少阳经特定穴组、西药治疗组的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与非经非穴组相比,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三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检测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均衡性。治疗结束后,少阳经特定穴组、西药治疗组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优于非经非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少阳经特定穴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比非经非穴组、西药治疗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大脑后动脉(PCA)血流速度检测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大脑后动脉(PCA)血流速度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均衡性。两个疗程结束后、随访时三组大脑后动脉(PCA)血流速度进行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表明,少阳经特定穴组、西药治疗组对于改善偏头痛患者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从数值比较方面,两组疗效相当。从远期疗效上看,少阳经特定穴组在结束治疗后4周进行随访,患者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仍保持在较好水平,作用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西药治疗组。相比之下,非经非穴组对于改善偏头痛患者的大脑动脉血流速度的疗效较差。五、三组治疗后总体疗效判定比较经Ridit分析,三组治疗后总体疗效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情况如下:少阳经特定穴组基本恢复5例,占13.5%;显效14例,占40.5%;有效12例,占32.5%;无效5例,占13.5%;总有效率为86.5%。非经非穴组基本恢复1例,占2.8%;显效8例,占22.2%;有效7例,占19.41%;无效20例,占55.6%;总有效率为44.4%。西药治疗组基本恢复6例,占17.1%;显效11例,占31.4%;有效12例,占34.3%;无效6例,占17.2%;总有效率为82.9%。结论表明,三组治疗后总体疗效,以少阳经特定穴组最佳,西药治疗组次之,非经非穴组不甚想。结论:从治疗后偏头痛患者的总体疗效判定来看,少阳经特定穴组总有效率为86.5%,非经非穴组总有效率为44.4%,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9%,少阳经特定穴组、西药治疗组对于治疗偏头痛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非经非穴组临床疗效较差。少阳经特定穴组、西药治疗组均可减少患者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缓解伴随症状,对偏头痛的疼痛程度、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两者在短期疗效的评估中差异不明显。随访结果表明,少阳经特定穴组在多项指标(如头痛发作次数、VAS疼痛评分等)的远期疗效中都优于西药治疗组,由此表明,少阳经特定穴组的长期镇痛效果更为明显。非经非穴组虽然在头痛发作次数评分、影响生活程度评分、VAS疼痛评分方面与治疗前有一定改善,但整体疗效不甚理想,且随访结果均欠佳。在偏头痛患者大脑动脉血流测定比较方面,少阳经特定穴组、西药治疗组对于改善偏头痛患者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两组疗效相当。从远期疗效上,少阳经特定穴组作用明显好于非经非穴组、西药治疗组。非经非穴组对于改善偏头痛患者的大脑动脉血流速度无明显作用。针灸疗效显著、无副作用、操作方法方便,针刺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偏头痛体现了针灸“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作用,其临床疗效的显著性为针灸治疗偏头痛提供了一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