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临床病例的调查分析,了解妊娠梅毒感染者的特征及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为合并梅毒孕妇制定干预措施,为降低不良妊娠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妊娠梅毒相关研究提供数据资料。方法:选取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于长春市某医院分娩的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排除4例资料不全的梅毒孕妇,共152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行设计的《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孕妇个案调查表》,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对收集的个案信息资料采用统一标准进行填写。血清学检测由长春市某医院检验人员完成,对调查人群进行RPR和TPPA的检测。采用软件Epidate3.0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进行描述;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构成比和率;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1.152例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平均年龄(29.68±5.58)岁,多数为汉族,共147人(96.71%),无职业者最多,为96例(63.16%),城镇122例(80.26%),农村30例(19.74%)。孕1~2次最多,共96例(63.16%),经产妇36例,占23.68%;以往有流产史者79例,有引产史者4例。2.梅毒螺旋体抗体TPPA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RPR检测中,阴性89例,血清RPR滴度≤1:8共32例,血清RPR滴度≥1:16共31例。3.152例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中,5例(3.29%)感染者合并病毒性肝炎,61例(40.13%)感染者合并贫血,17例(11.19%)感染者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7例(4.61%),妊娠剧吐2例(1.32%)。4.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的围产期异常诊断120例(78.95%),其中胎膜早破52例(34.21%)、羊水过少15例(9.87%)。5.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采取阴道分娩88例,占57.89%;剖宫产分娩64例,占42.11%。6.共有活产儿137例,流产儿10例,死胎5例,早产儿20例。对活产新生儿进行Apgar评分:1分钟Apgar评分0~3分者4例(2.92%),4~7分者14例(10.22%)。7.152例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中有35例发生APOs:年龄主要集中在17~24岁,共15例,发生率为42.86%;民族主要为汉族,共34例,发生率为97.14%;职业以无职业者最多,共19例,发生率为54.26%;大多数发生APOs的妊娠梅毒感染者居住在城镇,共28例,发生率为80.00%。不良妊娠结局组与正常妊娠结局组在年龄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民族、职业、居住地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不同孕产次及流产次与不良妊娠结局之间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8.35例有不良妊娠结局的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中,16例孕期合并有内外科疾病,发生率为45.71%,与正常妊娠结局组孕期合并内外科疾病发生率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9.35例有不良妊娠结局的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中,孕期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的有3例,发生率为8.57%;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有1例,发生率为2.86%。不良妊娠结局组与正常妊娠结局组在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剧吐的发生率上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10.35例有不良妊娠结局的妊娠梅毒感染者中,孕期未接受抗梅毒治疗的居多,有29例,发生率为82.86%。孕期接受抗梅毒治疗可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OR=0.264,P=0.011);35例有不良妊娠结局的妊娠梅毒感染者中,RPR阴性12例,发生率为34.29%;RPR滴度≤1:8的例数为8例,发生率为22.86%;RPR滴度≥1:16的例数为15例,发生率为42.85%。RPR滴度≥1:16的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大(OR=6.507,P=0.001),且APOs的发生率随着RPR滴度的升高而表现有增高趋势(?2=15.319,P=0.000)。结论:1.APOs的发生率可能与RPR高滴度有关,RPR滴度≥1:16的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大,且随着RPR滴度增高APOs发生率有增高趋势;2.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者的妊娠结局与孕期抗梅毒治疗相关,孕期经过抗梅毒治疗后APOs发生率低于未经治疗者APOs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