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涎腺肿瘤(salivary gland tumor)是口腔颌面部所特有的第二大类肿瘤,约占22.7%,常造成患者容貌的损害,加重病人心理负担,其生长依赖于血管的生成。与总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相比,CD105更能准确反映内皮细胞的增值状态,是目前衡量内皮细胞增值状态较准确的指标。CT灌注成像可以通过观察血流量的改变,发现病变和鉴别病灶性质。本课题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涎腺肿瘤手术后石蜡切片中CD34及CD105的表达情况,观察并计数涎腺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同时通过研究涎腺肿瘤的CT灌注成像特点,探讨其参数与MVD之间的相关性,为涎腺肿瘤早期发现及正确诊断提供新的技术支持。材料和方法1.选取涎腺肿瘤33例,年龄范围16~71岁,平均37.3岁。术前经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perfusion imaging CTP),获得病灶组织灌注图像,测量灌注参数,术后经病理确诊。2.采用ElivisionTM plus免疫组化染色方法以鼠抗人CD34单克隆抗体、鼠抗人CD105单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检测涎腺肿瘤组织的MVD。正常腺体做对照。3.统计分析MVD在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差异;比较CT灌注参数在恶性肿瘤组和良性肿瘤组的差异,比较MVD和CT灌注参数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1.肿瘤内的微血管均有表达,但分布不均。15例良性肿瘤的MVD(CD34标记)均值为(25.87±14.75)个/100倍视野,恶性肿瘤的MVD(CD34标记)均值为(31.61±12.74)个/100倍视野,两组之间比较,t=-1.20,p=0.24,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2.CD105阳性着色主要分布在肿瘤细胞膜/或细胞浆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肿瘤着色为棕色的粗颗粒,内皮细胞为深褐色,在大血管往往不表达,在新生血管中的分布不均匀一致,且很少见到明显的管腔。15例良性肿瘤的MVD(CD105标记)均值为(16.87±9.36)个/100倍视野,恶性肿瘤的MVD(CD105标记)均值为(21.11±8.51)个/100倍视野,两组之间比较,t=-1.36,p=0.18,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3.恶性肿瘤组的BF、BV、PS均值均大于良性肿瘤组,差异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两组之间的MTT得到的P值为0.93,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灌注参数BF、BV及PS与MVD计数呈正相关,差异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1),MTT与MVD计数无相关性。结论作为肿瘤血管标记物计数MVD,CD105更加特异的标染于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CT灌注成像是一种较为准确的人体活体定量分析肿瘤血流灌注状态的方法,在涎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生物学行为评价等方面有可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