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疗效及用药规律探析

来源 :湖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vent_chri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2016年9月-2018年12月湖北省中医院儿科专家门诊就诊的厌食症患儿病例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评判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并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专病诊疗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16年09月-2018年12月于湖北省中医院儿科专家门诊就诊厌食症患儿的病例共2204例,将符合标准及资料完整的283例病历进行回顾性研究,病历资料详细记录患儿的姓名、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分型、证候、处方用药等,选取治疗4周作为评价时间节点(未满4周者,以疾病疗效评价达临床痊愈作为评价节点),对病例的疾病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进行评价;以及处方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运用EXCEL表格及SPSS20.0对病例资料频数分析、聚类分析,spss clementine12.0进行药物关联分析。频数分析涉及性别、年龄、证型、处方用药等多方面。关联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用于统计常用药对及三联用药分析,最终得出药物组合规律,总结小儿厌食症的中医证型特点及理法方药规律。结果:1.疗效评价按疾病疗效评判标准,临床痊愈198例,占70.0%;显效29例,占10.2%;有效38例,占13.4%;无效18例,占6.4%;临床总有效率达93.6%。按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评判标准,临床痊愈90例,占31.8%;显效128例,占45.2%;有效47例,占16.6%;无效18例,占6.4%;临床总有效率达93.6%。2.关于厌食症的证型分析及用药规律分析2.1小儿厌食症的证型分布本次课题录入病例中脾胃湿热型92例(32.5%),脾失健运型71例(25.1%),脾胃气虚型109例(38.5%),脾胃阴虚型4例(1.4%),肝旺脾虚型7例(2.5%)。2.2小儿厌食症的用药规律及药对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消食类中药焦神曲、焦山楂、炒麦芽、炒鸡内金常常组合使用,用于各种证型的厌食症;其他的常用药对有茯苓-薏苡仁、茯苓-法半夏、太子参-茯苓、炒白术-山药、藿香-厚朴-茯苓、炒白术-茯苓-炙甘草、焦山楂-焦神曲-佛手等等。2.3主要证型的核心处方或常用中药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脾胃湿热型多用藿朴夏苓汤、泻黄散加减;脾失健运型多用不换金正气散、保和丸加减;脾胃气虚型多用七味白术散、异功散、参苓白术散加减;脾胃阴虚型常用药为麦冬、生地、地骨皮、淡竹叶、灯芯草、玉竹、辛夷、石斛、炒麦芽、炙甘草;肝旺脾虚型多用柴胡舒肝散加减。结论:针对于小儿厌食症,采用中医中药治疗,证候积分明显降低,临床效果显著,既可以改善患儿的进食及营养摄入问题,又可以综合改善大便、睡眠、精神等其他兼症。本课题详细的归纳及总结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理法方药,为专病诊疗的优化提供思路。
其他文献
本文讨论了应用于V波段星间链路的0/π移相器的原理和设计过程。受魔—T特性的启发,本文采用了平衡式共面波导一槽线移相器方案来实现V波段0/π移相器,采用了单平面结构,不同于传
高校课程发展有着自身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是随着课程的发展变化和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嬗变而发展变化的。透过西方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的演变轨迹,可见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也在不断地推进落实,高校的在校学生规模和高校的基建规模不断增长。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高校基建管理水平
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通过声形结合的形式把实验过程演示出来,摆脱了传统课堂对场所、器材、资源等客观条件有所要求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应科学应用多媒
近年来新兴的碳化硅(SiC)半导体材料是第三代宽禁带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代表之一。它是唯一能够直接热氧化生长氧化层的化合物半导体,因此其器件工艺能够与现有的Si平面工艺相兼
在新课改背景下,地理课堂要求教师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改变由教师依地理挂图讲解课本内容,再让学生死记硬背有关内容的传统的地理教学法,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笔者反思多
电容层析成像技术具有非侵入、响应速度快、结构简单、成本低、安全性能好等优点,是一种非常有发展潜力的PT技术,可适用于两相流检测的很多应用领域。 目前在ECT系统中较常
多孔硅(porous silicon,PS)的研究已经有较长的历史,但在1990年Canham发现室温下多孔硅的可见光发射现象以后,多孔硅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室温下多孔硅的强可见光发射现象
目的为了制备一种可用于纸张丝网印刷、具备烫金效果的水性金墨,以提高包装印刷品的印刷效果。方法通过采用不同种类的树脂、分散剂及颜料,辅以调节剂、润湿剂、消泡剂等助剂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SoC(System on Chip)正日益成为IC(Integrated Circuit)设计的主流。SoC系统级设计方法也正逐渐取代传统的IC设计方法。本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