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区明长城雨蚀破坏模式及影响机制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8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明长城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长城。受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双重影响,长城遗址保存状况堪忧,保护工作迫在眉睫。预防性保护提出在文物遗址发生破坏之前采取措施,以避免或减轻文物遗址的受损程度。文物破坏的机理研究是预防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保护方案采取保护措施的前提。榆阳区明长城雨蚀破坏模式和影响机制的研究对合理评估类似环境下长城遗址的保存状态、制定相关保护规划措施有重要意义。研究着眼于夯土遗址雨蚀破坏的发育过程,探究降雨特性和土体性质两方面因素对该地区明长城夯土遗址破坏的影响机制,最终得出榆阳区典型降雨条件下明长城夯土遗址的雨蚀破坏机制。研究通过现场调查得出榆阳区明长城夯土遗址的五种保存形态和三种典型雨蚀破坏模式;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榆阳区四种典型降雨的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组合;采用室外试验对四种典型降雨组合下夯土墙体的雨蚀破坏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室内试验验证了土体前期含水率、土体强度对雨蚀破坏模式间的影响,定量研究了土体雨蚀量和土体强度、土体饱和时间和土体前期含水率的函数关系;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五种典型遗址在四种降雨条件下的稳定性。研究结果显示;榆阳区明长城夯土遗址的雨蚀破坏模式分为干湿破坏、冲刷破坏和坍塌破坏三种,三种模式的破坏程度依次递增;榆阳区全年80%以上降雨为降雨强度小于0.1mm/min,降雨量小于10mm的小强度小雨,小雨作用下长城夯土遗址的雨蚀破坏表现为干湿破坏,普遍发生于全年各个季节,是该地区明长城发生频率最高的破坏模式;夏季和秋季偶尔发生降雨强度大于0.3mm/min,降雨历时2.5-3.5h的短时间高强度大到暴雨,大到暴雨作用下长城遗址的雨蚀表现为冲刷破坏和坍塌破坏,发生频率不高,但破坏性较大。在大到暴雨条件下,土体前期含水率越高,长城遗址越容易坍塌,土体前期含水率和夯土的饱和时间、坍塌时间和雨蚀量间存在量化关系;土体强度影响破坏夯土雨蚀破坏模式和雨蚀量,大到暴雨初期低强度夯土的雨蚀破坏表现为土体湿化作用,大到暴雨后期诱发整体坍塌;高强度夯土的雨蚀破坏表现为缓慢持续的冲刷破坏,土体强度和夯土雨蚀量存在量化关系。遗址形态和降雨强度共同决定遗址的稳定性,降雨强度越大、立面越陡峭、裂隙发育程度越高,遗址越容易发生坍塌掉块。
其他文献
近年来规模养猪的病原主体发生了巨大变化,病毒性疾病成为了危害生猪养殖产业的主要疫病,混合感染的存在与发生,使我国养猪生产中流行的猪病更为复杂,也给疾病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建筑行业中有相当数量的设计企业已直接参与了我国建筑设计领域的业务,这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现实陈旧的建筑设计运行模式产生很大的冲击。并且亦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地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但是,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大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
背景:前期研究制备了新型纳米仿生-防粘连复合型疝补片。目的:探讨新型纳米仿生-防粘连复合型疝补片的力学效应及细胞相容性。方法:将新型疝补片样本夹持在纺织物检测仪上,检
结合上海市松江区区域临床检验中心建设情况,介绍区域临床检验中心信息化建设的举措、存在问题以解决办法,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
市政道路工程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路面平整度是评价路面使用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着车辆在路面上的行驶质量和道路基本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认真分析探讨
建设$$新闻回放:“荆江航道通过这次彻底整治后,对我们当地老百姓有很大的影响,沿江生活更有安全感了。跟以前比,水鸟变多了,生态更好了!”荆州市江陵县马家寨乡耀新村村民由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