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盈余管理是管理层平滑各期利润,报告稳健财务数据的重要管理策略。因为良好的财务数据不仅能改善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形象,也有助于稳定公司股票的价格,进而拓宽公司的融资渠道。但盈余管理的方向若偏离了公司的长期价值,则会提前透支公司收益,严重损害公司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和经营模式与一般制造业企业有显著不同,其调节盈余的工具也不完全一致。大体而言,银行业盈余管理的工具有:贷款损失准备、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贷款损失准备。贷款作为商业银行资产的重要构成部分,其违约率的高低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稳定运营。为了应对可能的违约风险,监管机构允许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但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需要运用大量会计估计,需要对未来发生的不确定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估算,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银行通过确定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数量便可进行盈余管理,在经营情况较好时,计提额外的贷款损失准备,留存一部分利润;在业绩恶化时,减少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增加当期的收益。通过贷款损失准备的确认和计量,银行实现了利润在各期的合理分配,能够报告出稳定的财务数据。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2014年,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颁布,将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进一步规范化、体系化。虽然准则对估计技术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依旧有较大的主观性,银行可以通过估计方法的选择、估计参数的选定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06年准则引入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主要用于确认和计量持有目的尚不明确的金融资产,其确认和计量具有特殊性。在持有期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并不计入当期损益,而是计入所有者权益,不影响利润总额。只有在终止确认时,才会转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影响当期利润总额。在业绩较好时,银行可以确认较多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部分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储存在所有者权益中;在业绩恶化时,通过终止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的累计发生额转入当期损益,增加当期利润,从而调节了各期盈余。 本研究从两个角度考察房地产价格变动,一是房价的变化率,即房价变化的百分比;二是房价的偏离程度,即房地产价格偏离其基本价值的程度。由于国内关于房地产价格变动和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研究的欠缺,笔者参考国外测度房地产价格变动的模型和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程度的模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造房地产价格变动对商业银行盈余管理影响的模型。首先,在房地产价格模型方面,笔者选择了PMG估计量,PMG估计量将房地产价格同其基本价值联系起来,能够得到可靠的估计。具体而言,分别构造长期均衡模型和短期均衡模型进行研究。长期均衡模型中,人口总数、地区生产总值和平均货币工资对房地产价格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长期均衡模型中得到的残差即为房价的偏离程度。短期均衡模型的结果表明,地区生产总值和收入对短期房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口对短期房价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若房价短期内偏离其长期均衡价格,房价会逐步回归到长期均衡价格上,即房地产价格与房地产价值密不可分。接着,为了研究房地产价格变动对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笔者分别构建了Logistic模型和操作性贷款损失准备模型。Logistic模型的结果表明,房价偏离程度越大,商业银行越有动机进行避免亏损和避免盈余下降的盈余管理行为;房地产价格变化率与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负相关。随后,构建了操作性贷款损失准备模型,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最后,笔者对Logistic模型和操作性贷款损失准备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稳健性检验的结果依旧支持以上结论。以上模型的实证结果都表明,房地产价格变动对银行业的盈余管理有较大的影响,房价偏离程度越大,商业银行越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房价增长率较大,能够减少商业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基于的实证分析,结合房地产业和银行业的现状,笔者提出针对不同主体提出相应的建议:监管层面。监管部门需控制房地产贷款总量,调整信贷结构;拓宽房地产行业的融资渠道,推动资金来源多元化;明晰各个监管机构的职责,加强沟通;完善银行业的法律法规,提高银行业的会计信息质量;银行业层面。进一步完善贷款审批流程,将房地产相关贷款的违约概率降到最低;增强银行责任意识,减少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房地产行业层面。房地产企业优化房屋供给结构,缓解供求结构性矛盾;坚持诚信经营,维护市场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