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城市空间中退二进三的发展趋势,原有城市工业区中遗留的、集中分布的各类建筑、场所环境、其所代表的文化记忆、历史见证、怀旧情感,是城市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部分,也是既有城市精神所在。在综合分析梳理工业遗产保护的有关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西安幸福路地区的实地调研,以学习-实践-再总结的思路,探讨了幸福路地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通过整理归纳已有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项目,阐述了在工业遗产多重价值下如何依据价值因子进行分类分级评价。全面分析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与西北第一印染厂的工业遗存的改造实践案例,总结得出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西安市的工业发展历程与西安市幸福路地区的发展历程的梳理,进行了大量的现状调研、居民走访、部门座谈、问卷调查等综合分析基础之上,认识到西安市幸福路地区工业遗产现状存在的问题为:生产衰落、厂区格局被破坏、建筑翻新与破坏程度严重。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该区域经济价值地位衰减,进而场所环境衰败,导致其价值不被社会主流所认同,形成恶性循环,保护工作艰难。通过对其片区的历史发展脉络、相关规划的解读,明确了幸福路地区工业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原则为:遗产保护适宜城市整体发展原则;分级、分类的保留利用原则;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等。保护与再利用策略为:遵循城市空间发展规律,探寻工业遗存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契合点;挖掘工业遗存文化价值,建立工业遗存保护体系;完善保护机制,开展工业遗存普查;优化保护利用手段,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结合;统筹后期实施,保护与协调同步发展。基于相关保护与再利用的原则与策略,建立幸福路地区工业遗产保护框架。基于保护框架确定价值评价因子,建立幸福路地区工业遗产保护资料库,并确定以功能转换、改建扩建、空间重组、流线组织、新旧融合为核心的价值实现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具有较高兑现价值的西北光电仪器厂、华山机械厂的工业厂房建筑进行保留修缮与功能价值再造的实践研究,最终提出幸福路地区的工业遗产价值再现,展示西安工业发展历程的实施方法与规划途径,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机制与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