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是否可教,在西方是一个古老而又迄今为止都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是在我国传统道德教育中,道德可教从未被怀疑过。对中西方道德思想奠基人的孔子与苏格拉底的解读就不难发现上述事实,本文试图以道德是否可教为切入点,对孔子与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比较,是为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道德教育,从而能够为提升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提供思路。本文首先将学术界对道德可教进行的质疑进行分类阐述,并以质疑的各方面为主要考察对象进而对孔子与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梳理研究。最后发掘二人道德教育思想的文化根源、理论基础与思维方式的异同,从而为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文章第一部分,阐述对道德可教的质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对道德内涵理解不同引起的质疑和对道德教育方式的质疑。对道德内涵的理解分为两种,一种认为道德是知识,这种知识先天的存在于人身,没有人完全掌握这种知识所以道德不可教,另一种认为道德源自人的情感和意志,情感是变动不居的而意志是人的自我控制力不可能由外界传授,所以否定了道德的可教性。第二部分,针对质疑的两个方面对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思想进行解读,以二人生活的时代环境为背景,分别从二人对道德内涵的理解、道德生成需要的条件、采取的道德培养方式和道德追求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这部分主要是对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的梳理和阐述,是期望首先能够对二人思想有个清晰且客观的认识,而且这种认识是结合二人生活的时代背景的,为理解时代背景对其道德教育思想以及道德教育要结合当时的时代环境做铺垫。第三部分,就影响道德教育理念的道德内涵、道德培养方式、道德教师素质、道德追求四个方面分别结合对质疑的解读对孔子与苏格拉底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比较,最终做出总结,提出道德教育要结合时代环境,谨防道德权威观念的存在以及重视学生主体性来源于教育者本身的素质和对道德的深刻认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