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描述高中生自杀意念的变化趋势;(2)探讨人际关系与应激水平对高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构建高中生自杀意念的人际易感性-应激模型;(3)探讨认知方式与应激水平对高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构建高中生自杀意念的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4)探讨神经质人格与应激水平对高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构建高中生自杀意念的人格易感性-应激模型;(5)考察抑郁症状是否影响以上模型的构建。方法:对618名高—学生进行为期21个月共八次的追踪研究。第一次调查时,分别用以下9个量表评估个体的自杀意念、抑郁症状、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不安全依恋、家庭环境、负性认知推理方式、冗思和神经质人格:(1)自杀意念问卷(suicidal ideation questionnaire, SIQ);(2)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3)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修订版(adolescent life events quetionnaire-revised, ALEQ-R);(4)儿童青少年社会支持问卷(social support scale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SSCA);(5)青少年依恋方式问卷(adolecents attachment questionnaire, AAQ);(6)家庭环境量表(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FES);(7)青少年认知方式问卷(cognitive style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s, CSQ-A);(8)冗思反应量表(rumination response scale, RRS);(9)大五人格问卷—神经质分量表(NEO five factor inventory-neuroticism subscale, NEO-FFI-N)。首次测评后每隔三个月对所有参与者的自杀意念、抑郁症状及生活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追踪测评,共追踪7次(即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15个月、18个月、21个月),历时21个月。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HLM)对追踪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在21个月的追踪期间内,自杀观念得分呈波动状态:第三次、第五次和第七次追踪测评时,自杀意念的分数较上次都有所增加;而第一次、第二次、第四次和第六次追踪测评的分数较上次都有所下降。(2)在八次调查中,除首次和第二次追踪调查之外,其余六次男生的自杀意念得分都明显高于女生(t=2.022-4.373,p<0.05);就抑郁症状而言,只有第二次和第五次追踪调查时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且男生分数低于女生(t=-2.945;-2.671,p<0.01);就生活事件而言,只有第一次和第二次追踪调查时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且男生分数低于女生(t=-2.015;-2.269,p<0.05)。(3)未控制抑郁症状的影响前,人际易感因素与生活事件交互作用显著的有以下三个模型:生活事件×父母支持(β=0.04,F(1,3065)=12.28,p<0.001)、生活事件×不安全依恋(β=0.05,F(1,3093)=16.14,p<0.001)、生活事件×家庭凝聚力(β=-0.03,F(1,3135)=6.89,p<0.05);生活事件×家庭矛盾性不显著(β=0.01,F(1,3163)=0.05,p>0.05)。(4)未控制抑郁症状的影响前,认知易感因素与生活事件交互作用显著的只有一个模型:生活事件×负性认知推理(β=0.03,F(1,3072)=4.16,p<0.05);生活事件×冥思(β=0.01,F(1,3163)=0.05,p>0.05)、生活事件×反思(β=0.01,F(1,3163)=0.05,p>0.05)不显著。(5)未控制抑郁症状的影响前,人格易感因素与生活事件交互作用显著(β=0.03,F(1,2963)=4.35,p<0.05);(6)控制抑郁症状的影响后,人际易感因素与生活事件交互作用显著的模型是:生活事件×父母支持(β=0.04,F(1,2504)=9.60,p<0.05)、生活事件×不安全依恋(β=0.04,F(1,2531)=11.63,p<0.001);生活事件×家庭凝聚力(β=-0.01,尺1,2567)=0.90,p>0.05)不再显著。(7)控制抑郁症状的影响后,生活事件×负性认知推理(β=0.03,F(1,2507)=5.89,p<0.05)仍然显著;(8)控制抑郁症状的影响后,神经质人格与生活事件交互作用不再显著(β=0.01,F(1,2441)=0.64,p>0.05)。结论:(1)在21个月追踪期间内,高中生自杀意念得分呈一起伏的波动状态;男生得分高于女生。(2)以父母支持、不安全依恋和家庭凝聚力为人际易感因素,支持高中生自杀意念的人际易感性-应激模型。(3)以负性认知推理方式为认知易感因素,支持高中生自杀意念的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4)以神经质人格为人格易感因素,支持高中生自杀意念的人格易感性-应激模型。(5)在考察抑郁症状对人际关系、认知方式和神经质人格等因素与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的影响时发现,抑郁症状仅对神经质人格与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