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冠状动脉病变现象被发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就是其中之一,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是指冠状动脉没有明显的狭窄病变却发生造影剂灌注延迟的现象。国内外对此现象发病率报道不一,Hawkins等发现5.5%怀疑冠心病的患者存在SCF,有报道称因胸痛进行冠脉造影的患者约7%存在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目前认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发病机制与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不良、血液粘滞度、冠状动脉硬化、微血管病变、神经体液改变等密切相关,且发现其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重叠部分,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甚至是猝死。目前更多的关于慢血流的研究多集中于血生化和血管内皮功能不良,而对血管自主神经调节障碍导致血管舒张障碍却较少关注。动态心电图作为心血管内科常见的重要辅助检查之一,不仅能发现患者是否存在各种心律失常现象,更重要的是能有效反映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情况,评价心脏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紧张性、均衡性及其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PNN50是动态心电图检查中反映心率变异性的重要指标,是指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50ms所占百分比,主要反映迷走神经张力水平。本研究通过这一检测指标来评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神经张力变化,分析其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相关性。目的探讨PNN50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发生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1月~2016年2月河南省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行CAG显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及瘤样扩张者300人。根据TIMI帧数法分为两组,慢血流组123人(男性57人,年龄54.7±9.02岁)和正常血流组177人(男性86人,年龄53.62±8.91岁),两组患者均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两组心率变异性指标PNN50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慢血流组的红细胞压积(40.7±3.8 vs.37.3±3.3,P<0.05)、C反应蛋白水平(11.35±4.73 vs.4.66±3.20,P<0.05)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NN50(14.2±7.3 vs.22.8.±6.2,P<0.05)低于冠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红细胞压积、C反应蛋白是影响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危险因素,PNN50是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保护因素。结论PNN50下降是冠脉慢血流现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