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2017年度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二部脑病康复科疗区的缺血性中风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病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通过对人口学因素,病灶的部位、数目的分析以及比较各证候组合的分布特点,掌握缺血性中风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病特点以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通过对以上数据深入挖掘,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本病提供依据,并且为提出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药干预的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横断面的研究方法。全部患者资料均来自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二部脑病康复科疗区自2017年1月到2017年12月的缺血性中风患者。经过纳排标准的筛选并对其进行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评,将纳入的所有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依据认知情况分成三组,即正常认知组、轻度认知障碍组以及痴呆组,对其进行望、闻、问、切,记录中医四诊信息,并按要求填写中医证候要素诊断量表,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吸烟史、饮酒史、影像学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应用Excel2016及SPSS19.0对数据中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Kruskal-Wallis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表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发病情况:入选中风病患者共427人,其中痴呆组188人,占比为44.03%,轻度认知障碍组112人,占比为26.23%,正常认知组127人,占比为29.74%。2.人口学资料:性别组间比较:痴呆组男性占比(63.3%)高于正常认知组(39.4%)(P<0.05),轻度认知障碍组女性占比(55.4%)低于正常认知组(60.6%)(P<0.05);年龄组间比较:痴呆组年龄(69.02±7.32)高于轻度认知障碍组(64.32±8.42)(P<0.05),痴呆组年龄高于正常认知组(59.56±8.22)(P<0.05),轻度认知障碍组年龄高于正常认知组(59.56±8.22)(P<0.05);受教育年限组间比较:痴呆组受教育年限(9.89±4.04)低于轻度认知障碍组(10.63±3.41)(P<0.05),痴呆组受教育年限低于正常认知组(11.54±2.66)(P<0.05),轻度认知障碍组受教育年限低于正常认知组(11.54±2.66)(P<0.05)。3.中医证候分布:在单一独立的证候中,出现频数较多的为痰浊蒙窍证(63.00%)、脾肾亏虚证(32.78%),其他证型分布依次是阴虚阳亢证(27.87%)、瘀阻脑络证(23.65%)、热毒内盛证(23.42%)、气血亏虚证(22.95%)、腑滞浊留证(18.03%);在复合证型中,两种证候证候兼见所占比例最多,其他几种组合相对较少,其中脾肾亏虚证与痰浊蒙窍证两种兼见的例数最多,占24.82%。影像学检查:双侧病灶的中风病患者人数最多,为251人,占总人数的58.78%,其中脾肾亏虚、痰浊蒙窍证的认知障碍的发生率最高,为81.82%、78.85%;病灶数大于4个的中风病患者人数最多,为232人,占总人数的54.33%,其中脾肾亏虚、痰浊蒙窍证的认知障碍的发生率最高,为85.04%、79.59%。结论:1.中风后认知障碍的发病率较高,约为70%,年龄、性别、学历等因素与中风后认知障碍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2.多发病灶的中风病患者更易发生认知障碍,且中医证候以脾肾亏虚和痰浊蒙窍为主。3.中风病患者认知障碍的中医证候以脾肾亏虚证和痰浊蒙窍证为主;脾肾亏虚证、痰浊蒙窍证可能与认知障碍甚至痴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