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叶目舌状绦虫和双线绦虫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ing___le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采用进化速率快慢不同的两组系统学分子指标,对严重危害淡水鱼类的假叶目舌型绦虫进行分子系统学研究.第一组是进化速率相对较慢的核糖体28SrRNA基因5端序列和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第二组是进化相对较快的核糖体间隔区I(ITS1)和线粒体NADH还原酶亚基1(ND1)基因,通过PCR扩增--DNA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舌状绦虫和双线绦虫的种、属关系问题.研究的主要结果有:1)确定寄生于青海湖裸鲤和条鳅以及青藏高原周围水体不同鱼类寄生的舌状绦虫,与欧洲平原淡水湖寄生的舌状绦虫属于同一种.2)舌状绦虫和双线绦虫在ITS1和ND1基因存在可鉴别的特征性序列,聚类分析表明它们为单系群,将舌状绦虫和双线绦虫界定为两个种比原来认为的两个属较为合适.3)核糖体28SrRNA基因5端的D1区和线粒体COI基因比较保守,不适合作为舌状绦虫和双线绦虫界定的系统学指标;而舌状绦虫和双线绦虫ITS1和ND1基因序列的差异,低于目前蠕虫通用的种间差异标准,因此应进一步研究适合舌状绦虫和双线绦虫种界定的标准.4)该研究建立的福尔马林标本PCR扩增--DNA序列分析的方法,将为寄生虫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其他文献
该实验研究了在不同磷水平条件下接种VAM真菌Glomusmosseae、Glomusintraradices和Glomusmosseae+Glomusintraradices对棉花、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磷和接种VAM都
异形叶性现象是植物界中一种普遍而重要的现象,异形叶性现象被认烛植物体沿式轴的生理梯度的体现.在影响异形叶性及生理梯度的诸多因素中,激素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该实验着重
尽管对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国内外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相互关系目前还研究很少。本研究以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暖
新城疫病毒(NDV)具有诱生IFN、TNF、IL-2等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其包膜糖蛋白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能够表达或粘附在肿瘤细胞膜上,大抗原提呈中起到了共刺激分子样的作用,经
紫杉(Taxus cuspidata Sieb.et Zucc.)为红豆杉科的常绿乔木,属第三纪濒临灭绝物种,中国已将其作为二级保护植物.研究了种群和群落特征,摸清了紫杉种群为聚集型分布,种群密度
近年来,随着现代工业设备容量的不断攀升,大容量多电平功率变换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研究人员针对多电平变换器的电路拓扑及相应的控制方法做了深入的研究
该试验以VA菌根化茄苗苗期和花期批低温处理测定其冷害指数和生理指标,研究了VA菌根菌对茄子抗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6个菌株均侵染茄根,但作用不同;从中筛选出与茄子配合
干旱区植被多样性贫乏,生产力低下,自我修复能力较差,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由于受水分条件的限制,脆弱的植被在气候的波动和变化下具有较强敏感性。尤其是近些年来,由于受气候变暖和频
该文分两部分:一、构建了含口蹄疫病毒VP1(140-160aa,21肽)表位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第80和81位aa之间)的融合基因,并实现该基因在酿酒酵母菌中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表明,
该文首次报道了从水仙(Narcissus tazetta)鳞茎分泌液中抑制物质的分离纯化及鉴定的方法.经红外(IR)、紫外(UV)、核磁共振(NMR)、及质谱(MS)等各种分析手段检测确证该种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