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融合进程中民族服饰的流变——以通海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服饰为例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fan2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如何保持多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这是现代化、国际化或者全球化走向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兴蒙乡蒙古族在从北方高原进入云南彝族文化圈生产生活的750多年间,因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与周边民族的长期交往融合,其服饰的款式,配饰、色彩等形式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族服饰。这种特色较好地反映出一个民族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其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相互吸收、融合的演变发展。兴蒙乡蒙古族的民族服饰演变形态是自然的、原生态的,其在延伸本民族自身文化的同时与周边民族不断交流、融合。应该说,这就是大多数迁徙民族服饰及其文化发展演变的一个典型代表。改革开放、尤其是近20年来,随着与北方蒙古族的交流日益加深,兴蒙乡人的蒙古族民族意识也日益强化。他们在认同自己是“蒙古人”的同时,也认同周围环境带给他们的客观改变。所以,他们一方面追溯传统与保留,另一方面也接受认同与创新。二者沿着各自的认同轨迹运行。而这个过程也是他们自由选择的过程。这就形成了其与北方蒙古人“合而不同”的又一文化圈,过着另一种图景的蒙古人生活。因此,无论是从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文化艺术学、民俗学等学科来看,还是从民间艺术、民族文化、美术学、艺术设计学的视角审视,兴蒙乡蒙古族的民族服饰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因而,笔者在深入通海县兴蒙乡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系统的梳理和对比了蒙古族妇女传统服饰与兴蒙乡妇女服饰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对兴蒙乡蒙古族服饰受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与其他民族文化不断融合而带来的文化审美心理的变化进行详细分析后,对现代化进程中兴蒙乡蒙古族妇女服饰的传承和发展提出构想。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的深刻影响。网络信息技术为人们的交往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延展了现实与虚拟空间,网络社会的散
在2003年“非典”时期诸多官员被问责后,行政问责的概念被社会广泛认同。此后,各种形式的行政问责屡见不鲜,2008年更是被媒体称之为“行政问责年”。在制度层面,2003年以后,各级纪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本文探讨的是少数民族艺术区域性特点对艺术职业教育的优化问题。随着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需求,针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薄弱、实训设施设备缺乏但少数民族资源丰富的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目的了解洗煤厂煤尘接触者心电图的改变,早期发现心电图变化,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方法某洗煤厂煤尘接触者294人为观察组,该厂不接触煤尘者280人为对照组,对两组心电图检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第四届“心灵与机器”于会议“2007年6月8日至10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逻辑、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