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模块化建筑节点试验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yuszs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装配式模块化建筑是建筑工业化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具有节能环保、快速搭建、可循环利用等优点,在建造的各环节中都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但是受节点连接等关键技术限制、现有的装配式模块化建筑主要是应用于低层结构,建设高度十分有限,大大限制了装配式模块化建筑体系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装配式模块化建筑结构关键技术尤其是其节点连接技术展开研究,突破瓶颈,使得装配式模块化建筑向着更高高度发展成为可能,因此,本文针对适用于高层装配式模块化建筑节点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模块内梁柱节点的抗弯性能试验研究由于模块单元的尺寸及形式不同于传统的海运集装箱,故针对其模块内部的梁柱节点设计并完成了足尺试验,分析其抗弯性能。通过无肋板节点和有肋板节点的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考察通过设置肋板对于其极限抗弯承载能力及节点转动刚度的影响。并进行与试验对应的有限元模拟,给出其工作模式及破坏机理,验证结果的准确性。2、模块间节点的静力试验研究装配式模块间的连接节点是一种新型的组合节点,为考察此节点形式在受到拉力、剪力等荷载作用下的性能,设计并完成了节点受拉试验、平面内抗剪试验、平面外抗剪试验等足尺试验,并通过有限元的精细化建模分析,综合对比得出节点在各方向上的极限承载能力、破坏模式及应力分布变化规律。此外,考虑节点在荷载作用下的多向受力工况,设计并完成了拉力、剪力联合作用的试验,并根据以上结果对比得出节点在设计荷载作用下性能。3、模块间节点的滞回试验研究在节点静力试验的基础上,为分析其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设计并完成了考察平面内及平面外抗剪性能的滞回试验。根据试验过程中的破坏现象及数据采集,绘制出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和刚度退化规律等,进而计算得出节点延性系数、耗能系数等关键指标,评估节点的抗震性能。
其他文献
该文从土钉支护结构的加固机理出发,通过现场实验,对土钉结构中的位-剪联合作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二者在土钉复合体中的不同的补强效能,并提出在不同的工程中,如何
针对现行设计中较广泛采用的将异形柱化为等刚度矩形用空间程序进行计算的方法,该文分析了翘曲对两种截面柱的应力的影响;对板角应力的影响以及等刚度折算后其他因素的影响,
该文介绍了自动适应现象、自动适应理论及自动适应分析方法的概念,并进行了说明.文章还介绍了Timoshenko不分层梁和分层梁理论.采用将Timosherko分层梁理论与自动适应理论相
该文从钢筋和混凝土的非线性本构关系出发,考虑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滑移以及混凝土开裂后钢筋应力不均匀性的影响,同时考虑材料非线性和轴力二次矩效应,编制了拱结构极限承载
拱坝施工技术复杂,浇筑仓位多,施工难度大,混凝土内部产生的水化热很大,温度荷载是拱坝的一项主要荷载,温度变形受地基约束时会在坝体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当温度拉应力超过
该论文根据实际情况对结构构件的荷载及抗力进行分析,并根据桁架理论建立了不同失效模式的功能函数,然后用"JC"法求得结构可靠性鉴定等级.该文提出了基于实际的结构可靠性鉴
该文以混合土为研究对象,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揭示了混合土的压实机理,提出影响混合土压实性的因素有:含水量、击实功、粗粒含量、级配等,其中级配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在总结
与其它传统结构相比,型钢混凝土(SRC)结构具有独特的优点和良好的抗震性能,是一种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钢与混凝土组合的结构形式,文中介绍了SRC结构的特点和应用,阐述了目前国
整体滑动板块理论在实践工程中已成功地解决了台面及屋面温度应力控制的难题,但原有的整体滑动板块温度应力计算理论建立在薄板和长向构件的假定条件下,整体滑动理论的更广泛
一体化全程自养脱氮工艺(Completely Autotrophic Nitrogen Removal OverNitrite, CANON)工艺集亚硝化与厌氧氨氧化反应于一体,具有全程自养、无需外加有机碳源、节省曝气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