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中从1995~2004年中国疑似IBV感染的产蛋鸡群和肉鸡群分离了21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对这些毒株的致病性进行研究。 将有病变的肾脏、腺胃或输卵管病料处理后,接种9~11日龄的SPF鸡胚,72h后收集尿囊液,经过2~7代盲传。每代尿囊液经2%的磷钨酸钠负染色后在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的形态特征,并用红细胞凝集的方法检测尿囊液中病毒的血凝活性。应用9~11日龄SPF鸡胚进行病毒滴度的测定,并根据该滴度研究每株病毒对10只15日龄的SPF鸡的致病性(通过滴鼻的方法进行攻毒)。攻毒后,每天观察鸡的临床症状,剖检病死鸡并观察病理变化:攻毒后每4d采集口咽拭子和血样,连续采7次样。用采集的口咽拭子接种接胚,分离病毒并用RT-PCR的方法检测尿囊液中的IB病毒:血清用间接ELISA的方法检测IBV特异的抗体。 将病料接种鸡胚后,不同病毒在2~7代之间,鸡胚在接种后2~7d内出现卷曲、侏儒胚等IBV致鸡胚特征性的病变。在电镜下可以见到典型的冠状病毒粒子,未见到其它病毒粒子。所见病毒粒子呈圆形,有稀疏排列的纤突。未经胰酶处理的尿囊液对SPF鸡红细胞作用没有凝集作用。攻毒后,CK/CH/LHN/00Ⅰ接种鸡仅有30%的出现轻微的临床症状,其它毒株均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病鸡呼吸困难、羽毛松乱、精神沉郁。攻毒后第3d,部分病毒接种鸡开始死亡,死亡时间在2~9d不等。除CK/CH/LHN/00 Ⅰ和CK/CH/LSD/03 Ⅰ外,其它19个毒株造成不同程度的鸡死亡,其中3个毒株引起的死亡率在20%以下:6个毒株引起的死亡率在20%~30%:10个毒株引起的死亡率大于30%。其中CK/CH/LTJ/95 Ⅰ和CK/CH/LJL/04 Ⅰ两个毒株引起100%的死亡率。多数病死鸡剖检后。肉眼可见到气管出血、水肿,盲肠扁桃体等器官出血。所有死亡鸡只均表现肾脏肿大、苍白,肾脏和输尿管内有白色的尿酸盐沉积,呈典型的“花斑肾”。随着病程延长,肾脏肿大更加明显。5株从现地病鸡的肿大腺胃组织分离到的IBV,攻毒后未复制出现地病鸡的病变,未见到明显的腺胃肿大等病变,但表现明显的肾脏病变。此外,IBV CK/CH/LHN/00 Ⅰ只引起鸡出现轻微的的临床症状,未造成死亡。1株从输卵管分离的IBV也同样引起明显的肾脏病变。可见,本研究从中国近10年来,在我国分离到的IBV毒株主要为致肾脏病性型IBV(肾型IBV)。但不同毒株对SPF鸡的致病力强弱不一,主要为强致病力毒株。 用这些毒株攻毒后采集的口咽拭子接种鸡胚,48h后收集尿囊液,用RT-PCR的方法检测尿囊液中IBV病毒。第4d和第8d采集的口咽拭子都检测到病毒的有9个毒株:只有第4d采集的口咽拭子检测到病毒的有6个毒株:只有第8d采集的口咽拭子检测到病毒的有2个毒株:只有第4d和第12d采集的口咽拭子检测到病毒的有1个毒株;第4d、第8d和第12d采集的口咽拭子都检测到病毒的有2个毒株;有1个毒株所有采集的口咽拭子都没有检测到病毒。可见从气管中排毒的时间主要在攻毒后前8d,到攻毒后第12d,只有少数毒株攻毒的鸡仍可排毒,攻毒后第16d停止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