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combined antiretroviral therapy,cART)的应用使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相关死亡显著减少,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TV)感染成为一种需要终生密切监控和治疗的慢性疾病,人们开始关注HIV感染和ART治疗的长期并发症。在HIV相关的非AIDS并发症(HIV associated non-AIDS conditions,HANA)中,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其危险因素包括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ART副作用及HIV感染相关免疫激活和慢性炎症。本研究拟探究中国cART治疗长期病毒抑制的HIV感染者的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初步探索其可能机制。方法:从北京协和医院艾滋病诊疗中心长期随访患者中招募符合cART治疗长期病毒抑制的51例男性HIV感染者,收集临床资料,完善超声心动图和肱动脉血管超声,并留取外周血标本,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留取血浆冻存,后续测量血浆炎症因子水平。招募与HIV感染者年龄、性别匹配的25例社区HIV阴性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完善超声心动图和肱动脉血管超声,收集临床资料。结果:1.51例中国长期cART病毒抑制男性HIV感染者,平均年龄43.3±10.2岁。左室心肌收缩期纵向应变(GLS)中位数-17.6(-18.7,-16.0)%,GLS减低发生率为23.5%;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为85.56± 16.00 g/m2,左室心肌质量增加发生率为21.6%,左室重构发生率为23.5%;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中位数9.2(5.1,14.9)%,FMD减低发生率为56.9%。2.对于51例HIV感染者,分别以GLS减低、左室心肌质量增加、左室重构和FMD减低为因变量,对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cART特征、免疫激活和炎症因子及基线HIVDNA进行单因素分析,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3.对其中25例HIV感染者与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进行比较,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无显著差异,用Framingham风险评分预测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HIV感染者为7.9(3.3,11.2)%,与健康对照6.2(3.9,13.2)%无显著差异(p=0.853)。4.在射血分数正常且与健康对照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HIV感染者GLS(绝对值)低于健康对照(p=0.051);HIV感染者LVMI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01),左室心肌质量增加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27)、左室重构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13);HTV感染者FMD显著低于健康对照(p<0.001),FMD减低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01)。5.对HIV感染者和健康对照进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HIV感染是左室重构(OR=16.00,95%CI:1.86,137.97,p=0.012)、左室心肌质量增加(OR=l 1.29,95%CI:1.29,98.89,p=0.029)和血流介导舒张功能减低(OR=15.58,95%CI:3.58,67.78,p<0.001)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1.中国长期cART治疗病毒抑制HIV感染者亚临床左室收缩功能异常、左室重构和大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发生率高于HIV阴性健康人群。2.中国长期cART治疗病毒抑制HIV感染者与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无显著差异。3.HIV感染是左室重构、左室心肌质量增加和血流介导舒张功能减低的独立风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