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根据分子片原理,通过分子设计和组装的方法,依据能级匹配,能量传递机制,有目的的选择具有优良发光性能羧酸配体作为第一配体,选择邻菲罗啉,2,2’-联吡啶,4,4’-联吡啶等氮杂环小分子作为第二配体,采用不饱和反应的概念,利用溶液蒸发、水热等无机合成制备手段,得到了近60个新型的4f及d0元素羧酸发光配合物。通过IR,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它们进行了表征,通过X-射线衍射对这些配合物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解析,并对其光谱性能进行了研究,对物质结构与发光性能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到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果,如开展了对Zn烟酸衍生物配合物的研究,得到了由氢键作用组装而成的超分子结构,并发现离子间静电作用使配体的荧光发射向低能区移动;一维链状配合物[Sm3(phth)4(phen)2(NO3)]n为首次发现的含有三核分子片的稀土羧酸配合物;稀土与6-羟基烟酸形成的链状配合物[Tb(Onic)(OHnic)(H2O)5·H2O-OHnicH]n结构中含有三种形式的配体,分别为中性、单质子化、双质子化,其中中性的配体没有参与稀土离子的配位;用2,5-吡啶二羧酸作为桥连配体,成功的组装得到了稀土-过渡金属异金属配合物,该配合物呈现的具有三合板状的二维层状结构为首次发现;配合物[Tb2(Dinic)2(phen)2(OH)2(H2O)2]n·3nH2O成链状结构,其结构单元为羟基桥连的四元环,这种单元以前只出现过在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中;配合物[Pr(fma)(OH)(bipy)·2H2O]n为首例中心离子配位数为7的轻稀土离子羧酸配合物。 发现了不同的发光现象的稀土羧酸配合物。[Dy(Hdinic)(dinic)(phen)(H2O)·H2O]n等配合物中,配体具有能够敏化稀土离子发光的三重态能级,然而荧光发射光谱中却观察不到稀土离子特征的发光,配合物发射配体的荧光。另外,我们还研究了第二配体的杂环小分子的引入对配合物结构的影响。结果证明,第二配体的引入阻禁了配合物结构向多个空间取向的发展,容易得到低维的结构。并探讨了不同pH值对苯三酸配体配位方式的影响。结果说明,在低pH条件下,苯三酸往往没有全部质子化,而且提供少的配位点,造成配合物一般为低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