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原发性肝癌是一类非常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肝癌病灶是目前最为常见和有效的治疗方式。在肝癌切除术中分别应用三种不同的肝血流阻断法,探讨血流阻断术式及肝癌肿物位置差异对手术及预后的影响,观察其应用效果及对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 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至2015年3月肝脏肿瘤患者共120例,其中行间断性Pringle法40例设为A组,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组80例,其中打开Glissonian鞘26例设为B组,不打开Glissonian鞘54例设为C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全入肝血流阻断,即间断性Pringle法,阻断30min后暂停5min;观察组患者则采用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即一组在大致位于胆囊管汇合水平打开Glissonian鞘,仔细分离肝固有动脉,解剖出肝左、肝右动脉,依照需要切除的肝叶,游离相应的血管,先结扎肝叶动脉,再仔细游离门静脉,如需行半肝切除,解剖分离门静脉,结扎、离断门静脉左、右支的主干;如需行肝左外叶切除,可在门静脉左支矢状部肝门板平面,解剖分离出肝脏II、III段的门静脉分支,进行结扎、离断;二组不解剖Glissonian鞘,在肝实质外,沿肝门板浅面分离使肝门板下降,仔细分离,解剖出左、右肝蒂,根据需要可分离出右肝蒂的前、后支,按照所要切除的肝叶(段),使用血管夹或阻断带进行相应的阻断,如切除肝左外叶,可直接离断肝左外叶肝蒂;如切除半肝,可将左、右肝蒂直接用线型切割闭合器将其离断。计算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浆输入总量;对比A、B两组患者手术前1天、术后第1、3、5天的C-肽(C-P)、血皮质醇(Cor)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记录肝功能、凝血功能和血常规;统计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观察临床疗效,并术后电话随访恶性肿瘤患者,记录复发情况,登记复发时间、生存时间。 结果:A、B、C3组患者的肝血流阻断时间无统计学意义差异,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在平均输血量、术中出血量A组患者明显多于B组和C组,同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清总胆红素均高于B组和C组,而A组患者的血清清蛋白显著高于B组和C组;在并发症方面,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5%,显著高于B组的15.38%和C组的12.96%;术后两年内,B、C两组的生存率分别为73.44%、74.28%,显著高于A组患者的46.8%;A组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具有统计意义差异(P<0.05)。而B组与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术后第1、3、5天C-P和Cor显著低于A组,FT3显著高于A组,P>0.05。 结论: 1.Pringle法与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在LH术中控制入肝血流效果相同,但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术在保护肝脏功能方面明显优于Pringle法。 2.在 LH术中应用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法,可减轻机体应激反应,有利于血液动力学和糖代谢稳定,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3.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在LH术中能够取得比Pringle法更好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