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生态学角度研究企业的成长战略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另一方面是企业仿生的理论与实践。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产业环境的剧烈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顾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使企业仿生理论成为企业管理研究的重点。本文从仿生的角度对企业的成长战略进行相应的研究,力求通过向生态系统的学习来寻找企业管理的创新途径。企业仿生理论首先把企业作为一个生命体来看待,以生态系统中个体和群体的各种特征为模拟对象。根据仿生层次的不同,企业仿生可分为机理仿生和表型仿生:机理仿生是从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来探索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不仅研究企业个体本身的稳定和调节功能,同时还研究企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表型仿生是最简单的仿生,即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对企业进行研究,把企业的生命过程和生物体的生命过程进行比较。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企业仿生可分为个体仿生和群体仿生:个体仿生以企业个体为研究目标,模仿有机体的各种机能;群体仿生以企业群落为研究目标,分析在经济系统中不同经济单元之间的关系和运行机理。本文遵循从个体到群体,从机理到表型这一路线,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的研究和讨论:1.从个体仿生角度对企业个体进行研究。个体仿生主要从企业内部寻找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途径,探索企业生命的意义。在企业个体发展过程中,变革中求生存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变革的目的是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变革过程中,企业处于一种有序的不平衡状态是导致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另外,本文还把企业的各部门同人体的各个器官进行了类比,类比的目的并不在于单纯的进行功能归类,而是通过寻找企业这一有机体与人体的相似性,把人体的养生和平衡理论运用到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中。通过类比,提出企业养生的观点,主张从"内修"和"外养"两个方面来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WP=4>2.从群体仿生角度对企业群体的协同进化进行研究,对企业间的关系、企业与环境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社会经济系统中,重要的不是个体而是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企业与企业以及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构成了开放的、动态的社会生态系统。企业自身往往不拥有其生存所需的全部资源和技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外界资源的支持,通过对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自身战略方向的不断调整来获得生存空间,在合作、竞争、协调的基础上与生态系统中其他个体逐渐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在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中,一般要经历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协同、稳定六个阶段,本文依据这一路线对企业群体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环境进行了进一步分析。3.从生命周期角度对企业成长进行分析。企业生态与生物生态之间最明显的相似之处在于,企业和生物都要经历诞生、成长、成熟、衰老和死亡的生命过程,企业的生命周期要受到产品生命周期和企业家生命周期的影响。同时行业也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行业的生命周期是其内部企业个体生命周期的复合,而企业个体和行业的生命周期又与其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生命周期密切相连。当企业所栖身的行业处于衰退期时,企业自身的经营将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因此,企业应在适当的时机进行产业转换,通过产业跃迁使企业进入新的生命周期,从而使企业的生命得以延续。企业生命周期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企业在存续过程中所经历的时间的长短,即企业的自然年龄;二是指企业的生命历程,即其从诞生、成长、衰退直到消亡的整个生命历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企业自然年龄进行统计分析的企业寿命表,用以描述企业的生存和死亡过程。并对企业的商业年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改进的企业商业年龄模型。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在对企业的生理结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养生应从"内修"和“外养”两方面来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养生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健康成长。2.在对企业群体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要尽量避免企业间的竞争,这里并不是要求企业间不再进行竞争,而是通过生态位的分离来避免过度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进而提出了企业间协同进化的观点。3.提出了企业生命表的编制方法,用来研究企业的生存和死亡过程,为企<WP=5>业自身的管理变革和政府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4.对日本企业商业年龄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来对企业数据进行处理,以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生存活力。在上述研究的过程中,还应清楚地认识到,企业毕竟不是生物,还不可能完全遵循生命体的运作机制和变化规律,企业比起生物体更具有复杂性和不可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