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尔沁右翼后旗是清代和民国年间哲里木盟十旗之一,设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自建旗至1952年被撤销为止,该旗经历了316年的历史。作为最早建立的科尔沁部六旗之一,研究该旗社会历史问题,对探讨清朝至民国年间内蒙古蒙旗社会历史变迁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是,由于史料的缺乏,学术界对该旗历史的关注甚少。档案是研究历史最基本的史料。本文主要根据遗留性史料——内蒙古档案馆馆藏《科尔沁右翼后旗扎萨克衙门档案》和相关文献、地方史志、社会调查报告,结合比较史学的研究方法,对清朝末年至民国年间的哲里木盟科尔沁右翼后旗社会历史状况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由前言、正文、结语等组成,约三万字左右。前言简要说明了选题目的、意义;有关该题的研究状况及相关档案文献资料简介;论文的新颖之处和研究方法等。正文第一部分主要考述了科尔沁右翼后旗的建立和扎萨克沿袭状况、清末苏木努图克的变迁。文中第一次对科尔沁右翼后旗扎萨克沿袭作了比较全面的考述,提出了直到伪满时期蒙旗扎萨克制度被废除为止,该旗共袭14代扎萨克,其中第13代扎萨克乌思呼伯彦世系不明。该旗自建旗起就有“四个努图克,四个扎兰”,并一直保留到20世纪30年代。但经历了清末放垦后,努图克的意义、范围都发生了变化。它成了旗以下的地方行政单位。第二部分对该旗清末放垦的原因、过程及人口结构的变化进行了阐述。放垦之前,该旗几乎没有外来人口。放垦后,在开放区新设治的安广、镇东二县的人口逐年增多,垦区由南向北延伸,本旗未开放地也逐渐成为农业区。与安广、镇东二县的外来人口多为吉林、辽沈、直鲁等地的汉人为主有所区别,流入本旗未开放地的几乎全是外盟旗之蒙古农民。其中,以南部卓索图、昭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