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了解牙根解剖和根管构型是牙髓治疗的关键。第一磨牙是口腔内最早萌出的恒牙,常因龋病大面积缺损、牙髓炎症和根尖周炎症等需要进行根管治疗,而成功的根管治疗包括适当的建立根管通路,化学机械制备和清除感染物质,然后进行根管三维充填,密封根管系统。由此可知,熟悉根管系统的解剖结构是极为重要的,根管构型的任何变异都应在根管治疗之前或期间确认。遗漏根管是导致临床根管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第一磨牙根管系统复杂,下颌第一磨牙远舌根与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the second mesiobuccal root canal,MB2)的存在以及其根管细小、弯曲、变异程度大、定位困难等特点,均是第一磨牙根管治疗的难点,容易导致根管治疗失败。与体外研究相比,采用锥形束CT(cone-bc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察体内牙齿根管形态的方法更容易获得数据资料和进行分类研究。与临床上常用的X线根尖片、曲而体层摄影和医用用用CT相比,CBCT具有操作简便、放射剂量小、图像分辨率高和三维重建成像等优势;且能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并在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截面同时显示,更适合口腔临床的需求,为临床提供第一手可靠的影像学资料。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分析华南地区人群第一磨牙的CBCT图像,统计双侧对称性;牙根数目和根管构型;下颌第一磨牙远舌根的发生率、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的发现率;对存在远舌根的下颌第一磨牙进行远舌根管口的定位测量;观察年龄对根管形态的影响,以期对临床牙髓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材料与方法1.预先设计课题,并依据课题需求,自2014.01开始收集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口腔放射科行CBCT检查的正畸、牙体牙髓、牙种植的患者资料,截止至2015.12共获得累计500名患者(年龄为34.2± 12.8岁)的924颗下颌第一磨牙、588名患者(年龄为45.5± 15.4岁)的953颗上颌第一磨牙CBCT图像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下列纳入标准:1.无根尖周病损;2.未进行过牙髓治疗及牙根切除术;3.根尖发育完好,无牙根吸收;4.扫描所得的CBCT图像清晰无伪影;5.祖籍为华南地区,汉族。2.同时由2名经过标准一致性检验合格的高年资牙体牙髓专科医生评价CBCT图像,以获得准确的结果。存在复杂根管解剖或相互咨询后不能获得共识的情况下,要求第三评估者(牙髓病专家)确认根管形态和内部解剖。3.对每位患者的记录内容包括:病历号,姓名,性别,年龄,牙位,是否存在对侧同名牙,牙根数目,根管数目,下颌第一磨牙的近中根管分型、远中根管分型,下颌第一磨牙远舌根存在时远舌根管口与远颊根管口之间的距离,上颌第一磨牙的近颊根管分型,根管钙化情况。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24名存在双侧下颌第一磨牙的患者中,76.2%根管构型完全对称。924颗下颌第一磨牙中,双根率为76.7%,三根率即远舌根发生率为23.3%;近中根最常见根管类型为Vertucci Ⅳ型,占71.97%,其次为Ⅱ型,占23.70%;远中根最常见根管类型为Ⅰ型,占49.35%,其次为ⅣV型占31.82%。存在远舌根时,远舌根管口与远颊根管口距离为2.94±0.27 mm。下颌第一磨牙根管钙化率与年龄有关,老年人钙化率高,中年人次之。2.365名双侧同时存在上颌第一磨牙的患者中,52.6%根管解剖结构完全对称。953颗上颌第一磨牙中,超过97%有3个独立的牙根,超过99%为三根管或四根管。MB2发现率为68.3%。当存在MB2时,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最常见的根管构型是Ⅳ型和Ⅱ型。不同年龄组上颌第一磨牙的MB2钙化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60岁以上年龄组MB2钙化率最高为25.5%。结论华南地区人群第一磨牙根管形态多样,变异性较大,下颌第一磨牙的远舌根与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根第二根管均有较高的检出率;CBCT是观察根管形态的有效工具,可以为根管治疗提供辅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