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心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作为冠心病诊断“金标准”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已在临床广泛开展。但这种检查有创、费用相对较高,部分病人难以接受。因此,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检测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动脉顺应性和血管内皮功能的检测是主要研究方向。动脉顺应性又称动脉弹性,主要反映动脉舒张功能的状态,它取决于动脉腔径大小和管壁硬度或可扩张性。正常血管内皮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血小板聚集、白细胞粘附和血栓形成。内皮功能障碍是指血管内皮细胞松弛和收缩因子间、促凝和抗凝因子间以及生长抑制和生长促进因子间的失衡。动脉顺应性改变和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可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动脉顺应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脉内皮细胞的功能。而内皮细胞功能的损害往往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始动环节。本研究评价入组病例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动脉顺应性的改变,并与患者冠脉造影的结果做对比,分析不同程度冠脉病变患者内皮功能和动脉顺应性的差异,探讨内皮细胞受损程度及动脉弹性改变对于冠脉病变的预测和诊断价值。同时通过对获取指标的分析研究动脉内皮功能受损与动脉弹性改变的相关关系。对象与方法:1.选取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在我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92例患者。2.入组病例男性58例,女性34例,年龄38-73岁,平均年龄分别为男性58.3±9.7岁,女性56.0±9.6岁。3.将研究对象依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多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与冠脉正常组,对入组病例测量升主动脉僵硬度指数β及动脉扩张性D,以及组织多普勒(DTI)速度模式下S波、E波和A波的速度(Sao.Eao.Aao);同时留取外周血检测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结果:1.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血浆vWF值逐渐增大[冠脉正常组(61.55±59.55)% vs.单支病变组(97.40±44.65)% vs.多支病变组(140.89±93.26)%,p=0.005];升动脉扩张性D则表现病变组低于正常组[ (35.30±24.65)×10-4cm2/dyn vs. (15.30±8.40)×10-4cm2/dyn vs. (15.61±12.42)×10-4cm2/dyn,p=0.001];升主动脉僵硬度指数β逐渐增大[ (13.81±7.34) vs.(18.84±11.43) vs. (22.08±15.87),p=0.001]。2. DTI速度模式下s波、E波的速度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有逐渐减小的趋势:Sao[冠脉正常组(0.10±0.28) m/s vs.单支病变组(0.08±0.13)m/s vs.多支病变组(0.08±0.02)m/s,p=0.012];Eao[(0.07±0.02)m/s vs. (0.05±0.01)m/s vs. (0.05±0.01)m/s,p=0.001]。而A波的速度则无变化。3. vWF值与升主动脉扩张性D呈负相关关系( r= -0.880,p=0.001),与僵硬度β正相关(r= 0.634,p=0.003)。4. Sao)、Eao与升主动脉扩张性D及僵硬度β均有相关性,而Aao与上述二者无相关性(p>0.05)。结论:1.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升主动脉弹性降低即动脉扩张性降低、僵硬度指数升高;血浆vWF值增高。这说明动脉顺应性降低和内皮功能障碍与冠脉病变程度呈平行关系。2. DTI速度模式下升主动脉前壁S波、A波速度下降,这种超声直接组织成像的结果与由公式计算出的动脉弹性变化趋势一致,因此推测S波、A波速度也可作为临床检测动脉弹性的指标。3. vWF值与升主动脉扩张性D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僵硬度β正相关。表明动脉顺应性降低和内皮功能障碍这两种病理变化过程密切相关。4. Sao、Eao与升主动脉扩张性D及僵硬度β均有相关性,为将DTI技术应用于动脉弹性的临床检测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