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理中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太阴病脾阳虚证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其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并进一步观察理中汤对肝硬化大鼠干预后大鼠的一般情况、肝脏病理改变、肠道微生态的变化,揭示脾阳虚是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的中医基本病机本质,并探讨经方理中汤治疗肝硬化的疗效机制及其抗肝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5例太阴病脾阳虚证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空白组31例。其中治疗组给予理中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给予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空白组单用恩替卡韦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结束后对比观察3组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HBeAg血清学转阴率、肝脏硬度值(KPA)、血清内毒素、血清炎性因子、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2)动物实验观察:采用四氯化碳联合乙醇、高脂饮食的复合因素造模方法对健康SPF级SD雄性大鼠进行肝硬化大鼠模型制备。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空白组大鼠、模型组大鼠、理中汤低剂量组、理中汤高剂量组。空白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2ml/kg/d)蒸馏水灌服,每日1次;理中汤高剂量组给予1.5×8.75g/kg/d中药灌服、理中汤低剂量组给予0.5×8.75g/kg/d中药灌服,每日1次。均观察4周,治疗结束后对比观察4组大鼠干预后肝脏病理组织肝纤维化、肠道菌群、炎症因子改变情况。结果:(1)临床研究:观察过程中因失访、出现并发症及未按要求治疗等原因而剔除5例,实际有效病例90例,每组均为30人。三组患者观察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肝脏硬度值、血清内毒素、血清炎性因子及肠道菌群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HBeAg血清学转阴率则较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肝脏硬度值、血清内毒素、血清炎性因子及肠道菌群分别与空白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HBeAg血清学转阴率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血清内毒素、IL-17、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肠杆菌)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毒副作用及不良事件发生。(2)动物实验研究:四组大鼠肝脏HE染色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的肝纤维化程度最重,理中汤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随着剂量升高,纤维化程度逐渐减轻。血清炎性因子方面,与空白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GF-β、IL-17、IL-23含量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大鼠比较,理中汤低剂量组、理中汤高剂量组TGF-β、IL-17、IL-23含量均降低(P<0.05);与理中汤低剂量组比较,理中汤高剂量组TGF-β、IL-17含量降低降低(P<0.05)。肠道菌群方面,与空白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肠杆菌、肠球菌、韦荣球菌含量均升高,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含量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大鼠比较,理中汤低剂量组、理中汤高剂量组肠杆菌、肠球菌、韦荣球菌含量均降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含量升高(P<0.05);与理中汤低剂量组比较,理中汤高剂量组肠杆菌含量降低降低,双歧杆菌含量升高(P<0.05)。结论:理中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疗效显著,其具有调节患者肠道微生态、降低血清内毒素及炎性因子水平的作用;肝硬化大鼠亦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调的表现,理中汤同样具有调节肝硬化大鼠肠道微生态、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的作用,且高剂量效果更明显;通过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表明了理中汤可通过调节肝硬化肠道微生态发挥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验证了脾阳虚是肝硬化的中医基本病机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