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andsat影像的近50年太原市建成区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22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城市化进展越来越快。城市化是指人类社会由以农业为传统的乡村型社会转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的过程。城市化过程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城市建设面积的扩张,建成区作为城市面积扩张的重要参考能够直接、准确的洞悉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和规模,不仅能够对城市发展历程轨迹进行掌握,而且能对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提供科学性参考和建议,对城市未来的规划和演变起到良好的辅助决策功能。遥感数据具有监测范围广、时效性强及历史数据源丰富等特点。本世纪以来对建成区研究方面大量采用了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来源,鉴于此本文利用遥感数据获取建成区边界,选取太原市近50年的影像数据为研究对象,探索太原市在城市化进展过程中城市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并且基于研究获取的近50年数据对太原市建成区内部的绿地植被、水资源及裸地等地物信息进行提取,通过在不同年份内绿地资源和水资源占比的发展演变规律对太原市建成区内部的土地利用分布特征做出进一步分析。本研究数据来源主要是基于美国NASA陆地卫星Landsat系列数据、以及USGS平台数据和Local Space Viewer平台获取的31副影像数据。获取遥感影像数据后,首先对原始影像数据分别进行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影像融合以及影像增强等处理步骤;通过OIF最佳指数法获取不同传感器的影像数据最佳波段组合方式,并通过影像数据处理步骤获取各研究年限内影像数据,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并结合Google历史影像数据的辅助校正作用从而获取建成区边界;引入扩张强度、扩张速度、紧凑度、分形维数、城市重心迁移模型、扩张弹性系数等指标对建成区近50年的演变特征、扩张规律和合理性进行了评价;再通过查阅统计年鉴数据建立建成区面积与人文地理、社会经济等10个指标间的多元回归模型探讨太原市建成区扩张的主要的驱动力因素。最后基于15 m及以上的分辨率影像,通过ENVI和Arc GIS软件利用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对对应时间节点内建成区内部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对自1990年到2020年间建成区内部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从而获得建成区内部绿地、水体等资源的演变规律,对建成区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内容:(1)从1973年到2020年近50年间太原市建成区面积扩张了15.12倍,平均年增长面积为7.85 km2/a。建成区紧凑度普遍较低结合太原地理位置东西临山的情况表明南北方向扩展明显,城市重心沿南西约30°方向迁移了约3500 m以上。整体太原市建成区的扩张先后经历快速增长、稳步增长和平稳增长的扩张模式。建成区整体的扩张模式与人口增长及城区结构不够协调,城市化进展快于人口增长,建成区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2)引起太原市建成区扩张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因素,人口扩张规模和工业链产值等次之。其中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GDP数值是太原市建成区扩张的最为关键的推动作用。人口扩张也是其中主导因素之一,因此太原市建成区未来扩张和建设需要考虑当地经济情况。(3)对比40年建成区内部地物面积的统计数据发现建成区自1990年以来内部以居民区为主的建筑面积占比大于总面积的80%,先后经历减少再增长的模式;建成区内部绿地面积占比维持在14%左右,水资源面积占比保持1%不变;未开发利用土地面积占比在2013年最大,近10年内又急剧减少,说明建成区内部建筑设施逐步饱满。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消毒副产物一经发现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其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毒性会对人体造成巨大的危害。GAC-UF一体化净水柱即颗粒活性炭-超滤一体化净水柱,是将活性炭和超滤两种净水工艺组合在一个柱子内的装置,这种组合工艺不仅节省了水厂占地,而且对于能耗损失和成本都大幅度降低。之前已经对其处理饮用水常规指标(硝酸盐氮、硫酸盐、重金属六价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筑空调采暖能耗迅速升高,由燃烧传统化石能源进行供暖所导致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开发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任务迫在眉睫。太阳能和空气能是两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受到极高的重视和青睐。空气源热泵体积小、效率高,可以取代以燃煤方式进行的集中供暖,在热泵应用市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系统是比较常见的空气源热泵系统,该系统结合了
在环保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建筑行业正在面临变革。装配式结构因具有环保节能、绿色生产施工、缓解劳动力紧缺的压力、建造速度快等优点,成为国家首要推广的新型建筑结构。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以其自重轻、承载力高、抗震性能优越和综合经济效益低等特点正得到推广和快速发展。随着国内建筑钢结构行业的逐步推进,建筑钢结构构件的生产也正在向工业化方向发展。但是,目前国内建筑行业的钢结构加工制造设备在
针对我国农村地区住宅建筑分散不利于集中供暖和以燃煤为主的取暖方式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在国家倡导的清洁取暖政策下,本文结合太阳能和热泵利用技术,建立太阳能热泵热水系统,以满足农村地区冬季供暖需求。由于不同地区的太阳能资源和气候条件存在差异,系统的适应性是其应用和推广的重要考量因素。本文通过模拟研究,分析该系统在不同气候区的适用情况,并从配置和控制策略上对系统做进一步的优化。首先,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
阳泉市娘子关供水工程修建在太行山中段。东起娘子关发电厂的取水口西至阳泉市区的猫山,终点是阳泉水厂的配水池,总长度一共大约有30km。建设了一、二、三级加压泵站以及扬水管道,主水泵12台,总装机容量12770k W,总地形扬程419.396m。娘子关泵站水泵从投入运行到现在为止,已经将近三年,水泵进口与口环结合处的泵壳、过水流道内及水泵一级叶轮入口边叶片在相同部位产生局部汽蚀,密封环圆弧处及泵壳上盖
岩体工程结构的稳定性往往取决于对岩体介质力学特性的理解与把握。岩体中结构面的存在形成了岩体中复杂的结构特征,岩体的力学响应受到所包含的结构面的几何及力学特征的很大影响。正确认识裂隙岩体的力学性质,对于合理研究岩体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以裂隙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颗粒流离散元方法,构建具有随机裂隙网络特征的等效岩体模型,并对其开展数值加载试验,研究裂隙岩体力学参数的结构效应
近年来“煤改电”项目在北方农村地区清洁供暖中得到了推广使用。但对于经济条件较弱的农村家庭而言,每年的取暖费仍旧较高,只能通过降低室内温度来减少该费用,因此,辅助供暖成为农居环境中一种有效的取暖手段。本文提出一种低功率座椅辅助供暖方式,通过研究人体在该供暖方式下的热舒适性来探讨其在农村地区使用的可行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环境温度14、16和18℃三个实验工况下,选取在校健康大学生作为受试人群
随着人们对室内环境供暖供冷效果及舒适性要求的提高,地板辐射供冷、暖技术迅速发展。近几年较为先进的空气源直接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可以省略制冷剂与水的二次传热,相比于传统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传热效率。而空气源直接地板辐射供冷暖系统在此基础上,又大幅度提高了地板辐射系统的利用率,节约成本,一套系统可两季使用。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越来越多的面积大、有多房间供冷暖需求的场所尝试地板辐射供冷暖系统
岩质高陡边坡具有坡度陡、高陡大、突发性强特点,在地下采煤扰动下,坡体变形复杂,监测困难,难以防治,运用GNSS实时监测技术对采区高陡边坡形变规律研究和实时预警成为预防灾害的有效方法。针对采矿扰动下地面高陡边坡的实时监测及稳定性问题,本文以中国山西芦葫村高陡边坡为研究对象,依据芦葫村高陡边坡所在地形以及与采煤工作面的位置关系建立GNSS实时监测系统,探究采动高陡边坡变形机制,研究发现:(1)采动、地
在国内外工程建设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的当前,越来越多的异形、大跨度建筑不断建造,大跨度空间结构作为公共建筑和工业生产建筑的重要选型,在近年来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中本课题研究的大跨度网架结构就是其中的重要结构形式之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跨度空间结构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对大跨网架结构设计、抗震等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借助国内某公司150m超大跨度弧形网架实际案例进行了设计、抗震等内容的具体研究,并运用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