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灰的法律地位研究—刘某诉王甲及第三人王乙财产权属纠纷案评析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rit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某诉王甲及第三人王乙财产权属纠纷案称为中国争夺骨灰第一案,该案引申出一个颇具争议的民法问题,即骨灰法律属性的问题。毫无疑问,骨灰是法律所保护对象,问题在于其属性是权还是物?是权,是否是死者人格权延续?是物,背后又表征何种权利义务?本文以上述案件为研究起点,阐发对问题的思考,结合其他观点综合分析论述归纳总结,去伪存真,得出结论。  民法理论对骨灰等死者遗留保护定性争议由来已久,不同学说、案例和论文对此认识各有千秋。具体学说有:非物说、可继承物说、非所有权客体说、准财产权说、延伸保护人格利益说、家庭权益保护说。实践中其是权与物争议未平,适用二者之一来认定处理案件的都有。相关论文观点对此不一,同样存在是权是物的争论,对其权利范围和内容也未达成一致,论点不尽相同。本文对骨灰属性依据民法基本理论概念进行分析,对案件处理过程及方法解析其合理与不足,对相关案例进行比较,寻找共性与不同,对相关观点以批判方法分析。对骨灰定性保护立足现有法律作相对合理解释,在分析总结基础上将骨灰定性为具有特定意义纪念物,对法律地位进行明确,明确其权利主体实际上为死者近亲属,其权利内容是一种不完整的物权(或约准物权),其权利行使受诸多限制,具有人格属性,承载着人格象征意义和亲属安葬祭奠等权利。本文对人格权延续说提出批判,同时对人格和物格做进一步思考,明确骨灰是否具物格属性,对公序良俗在案中如何适用提出自己见解,并提出立法建议。最后本文以总结分析所得结论对题引案例做具体分析。
其他文献
投资活动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后劲与竞争力,投资不能孤立地存在,必然要受到某些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这些条件综合起来就构成了所谓的投资环境,因此,一般认为,投资环境是指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简称“少数民族骨干计划”,是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作为边远艰苦民族地区的中坚力量,不仅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塑造农村新风尚、建设和谐农村为目标,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