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话语是外语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而提问在教师课堂话语中占了非常大的比例。Ur(2000)将提问定义为一种以激发学生口头回应为目标的教师话语表达形式。Brock(1986)则认为提问对课堂教学中学生互动的数量和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自1912年Stevens首次对提问进行研究之后,涌现了大量有关提问的理论研究或实证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在外语教学中,提问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的重要形式(雷芸,2012)。而提问的有效性则是在提问的过程中实现的,老师会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提问方式提出问题,并且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给予合适的评价反馈来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Borich(1992)认为有效提问是能够激发学生做出相关的、完整的答复,并且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方式。因此,有效提问不仅可以检验教学成果,还可以刺激学生的语言输出从而获得语言习得。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篇论文对中学英语课堂提问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且讨论分析如何通过改进英语课堂互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又能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本文以黄冈市黄州中学为研究对象,以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斯温的输出假说和构建主义学说等为理论指导,重点研究以下两个问题:1)中学英语课堂提问的现状如何?2)影响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具体来说,笔者以四位英语老师以及相应四个班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调查研究,从不同角度来总结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现状,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老师能够基于课堂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2)老师们的候答时间都把握的比较好,比较合理;3)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们往往能够给予及时的积极的评价反馈;4)老师的能力与学科知识会对提问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5)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学习能力会对提问的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对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在设计问题内容的时候,教师应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两方面的因素;2)提问的形式应该满足多样性,合理性;3)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积极的评价反馈来鼓励支持学生回答问题;4)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5)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本研究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了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内容及方法。第二部分对国内外文献做了梳理。第三部分是对研究框架的阐释.第四部分是对调查研究的设计作了说明。第五部分针对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调查材料做出细致的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部分,作者根据中学英语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建议,同时也说明了本研究的局限性,为以后的研究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