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土地书写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jgkffdkjkd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土地意象以及所表述的土地问题表现出了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土地在此时期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文化功能、精神特质和价值意义。然而,目前缺乏对其整体性、系统性的研究。故此论文将土地搁置于1990年代以来世纪之交的社会转型期这个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分析和论述1990年代以来作品中围绕着土地展开的对于经济、文化、人性、生态环境等问题,探讨1990年代以来的土地文化内涵及其文学艺术特征,从而发现其蕴含的社会时代主题和暗含的文学价值。论文通过对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中土地书写景观的整体展示与分析,通过作家们对于当下土地问题的关切角度与反思层面,力求透视1990年代以来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较量的内在机制与活力。从而勾勒和描绘出土地书写在这一时间段内的艺术特点、精神特质及其发展趋向。在19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正处于从农业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加速转型的时期,传统与现代的转换与融合,给世纪之交的文学书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厚的资源。在现代性等因素的冲击下,农村中的土地呈现颓败和荒芜之势,土地被任意挥霍和抛荒,村庄变得零落与虚空。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土地不再是农民们唯一的生存之本,新一代农民们抛却对于土地的梦想,大规模离开土地前往城市谋生,老一辈农民坚守在土地之上唱着昨日的挽歌,土地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加之1990年代以来城镇化的脚步不断加快,城市进一步扩张,土地不断被资本侵占、挤压而变形。可以看到,在转型期的社会背景下,土地的变化不仅反映了多元时代社会背景下的文化内容,也反映出了农民群体在当下的生存境遇和命运遭际。同时,还体现出了1990年代以来作家们面对社会转型期那种焦虑不安、消极隐退、抗拒的多重复杂心态,也反映了人们在当下对于文化价值选择的迷惑与矛盾。可以说,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症结在“土地”之上找到了最好的交集与诠释。
其他文献
电子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农村小学在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也大受其益,各教室都装上了教学多媒体系统,网络全面覆盖整个校园。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te
期刊
《马兰花》是根据熊塞声的长诗《马莲花》以及民间故事《蛇郎》改编而来的儿童剧。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上流传的一种叙事体文学,其中一些乃由神话演变而来。本
南宋皖江词人是指籍贯分布在今安徽长江流域的33位南宋词人,分别是胡舜陟、朱松、吴舜选、胡仔、程大昌、方有开、吴儆、朱熹、朱唏颜、罗愿、王炎、汪苹、汪晫、程珌、方岳
英语写作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大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是大学生语言综合素质的体现。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虽然被日益重视,但我国大学生运用英语来表达自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