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气相色谱的定量分析应用中,为了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必须知道在实验条件下化合物的校正因子。校正因子的获得一般通过实验数据、文献数据和计算的方法得到。然而,许多条件下,实验耗费大量的时间,并且有时难以获得纯品化合物或者已知含量的化合物来进行实验。因此,采用理论方法来计算化合物的校正因子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课题组以前根据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的工作原理,提出一个相对质量校正因子的多参数理论计算公式。但是,在推导上忽略了氢原子的个数。因此,这篇论文是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优化了原来的公式。与原公式相比,公式的推导更加严密,含有更多的参数。并对公式中的参数赋予了明确的含义。与以前相比,多了许多新类型有机化合物。该公式可以计算不同种类的有机化合物的相对质量校正因子。计算的结果与文献中校正因子的数据有更好的吻合。从这个公式出发可以推导出相对摩尔响应值(RMR)与化合物碳数的线性关系公式和有效碳数的计算方法。此外,讨论了不同杂原子、官能团以及分子的稳定性对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相对离子化效率的影响。对于醇类、胺类、醛酮类、酸类、酯类考虑了与杂原子及官能团对α、β、γ碳原子离子化效率的影响。讨论了苯及其衍生物中共轭体系与碳原子离子化效率之间的关系。此外,研究了取代基对苯环上的碳原子离子化效率的影响。新的计算公式可以利用已知类型化合物的参数对未知类型的化合物进行校正因子的计算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