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微等离子体射频(Micro-Plasma Radiofrequency,简称MPR)现已广泛应用于面部除皱、换肤、浅表瘢痕的治疗等多种临床疾病,但对于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简称HS)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少,本实验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来探索兔耳HS应用MPR治疗后其大体形态的变化和其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简称MCP-1)的表达变化,为MPR治疗早期HS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6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在实验室分笼适应性饲养48小时后,参照李荟元等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的制作方法,在全麻下于每只兔耳中段腹侧面,沿长轴,使用8mm直径规格圆形环钻做6个圆形深达软骨膜的创面,圆形创面间隔1.5cm,6只新西兰大白兔共形成72个创面。造模术后3天左右创面结痂,7天左右完成上皮化,28天创面组织进入瘢痕增生高峰期,并持续1周左右;此时所形成创面表面痂皮脱落,大部分瘢痕高于皮肤表面,呈红色、质地较硬。造模术后28天,观察到6只兔子共形成72处瘢痕,然后将每只兔子的双耳随机平均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于兔耳增生性瘢痕造模术后第30天,对实验组36处增生性瘢痕进行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治疗参数为滚轮治疗头,0.6ms,80w。滚轮头治疗时轻按治疗头并保持治疗头与皮肤垂直,在治疗区内匀速滚动(约6cm/s),共治疗1次。治疗后实验组增生性瘢痕表面外用红霉素软膏,每日1次,用药1周。对照组所有36处增生性瘢痕表面外用红霉素软膏,每日1次,用药1周;不进行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造模60天后切取实验组和对照组HS组织制作标本,切片后进行组织学研究,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瘢痕内MCP-1含量。此后应用ImagePro Plus 6.0(Media Cybernetics)图像处理软件统计出每视野的MCP-1染色阳性细胞的所占的面积及其积分平均光密度值,并将此平均光密度值采用SPSS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1肉眼观结果治疗组HS采用MPR治疗后平均2.4±1.5天痂皮脱落。痂皮脱落后,治疗区域均未见创面存在。MPR治疗区域的HS与对照组相比,颜色变浅,呈淡红色,质地变软,瘢痕的高度变低。2组织学结果对照组真皮层较薄,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纤维增生且排列紊乱。实验组未见坏死组织在表皮浅层残留,成纤维细胞增生不明显,胶原纤维增生少于对照组,且排列相对整齐。3 MCP-1免疫组化结果及统计分析两组MCP-1染色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经比较t检验,t值为6.48,P=0.00,按照P<0.05的标准,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 MPR对早期兔耳增生性瘢痕治疗有效。2 MPR抑制了MCP-1的合成,从而降低了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抑制了瘢痕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