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覆被与地表蒸散发动态变化及关系研究

来源 :河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ru4381858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利用HANT滤波建立NDVI时间序列曲线,结合DEM数据、ISODATA数据、NDWI、MNDWI、NDSI,通过CART算法建立决策树,得到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结果,并对其精度进行评价;然后借助遥感技术,结合MODIS遥感数据及气象数据建立遥感蒸散发,模型引入高程数据对太阳入射辐射进行修正,基于气象站数据及遥感影像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对潜在蒸散量进行计算,结合水分亏缺指数(WDI)进一步得到瞬时实际蒸散量,最后通过时间尺度扩展得到京津冀地区日、月、年尺度的地表蒸散量;最后对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及地表蒸散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本文将京津冀地区分为一年两熟农田、一年一熟农田、平原林地、山林地及灌丛、草地、蔬菜、非植被地表7种类型土地。通过建立混淆矩阵对分类结果进行验证,总体分类精度在90%以上,Kappa系数在0.84以上,表明分类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2)在计算太阳入射辐射的过程中加入DEM高程数据,考虑了研究区的地形因子,将太阳入射辐射分直接辐射、来自天空的散射辐射及来自周围地形的反射太阳辐射三部分进行计算。经验证,模拟的日太阳入射辐射通量与实测数据相关性在0.85以上。3)基于蒸发比不变法与参考蒸发比不变法,对卫星过境时刻的蒸散量进行了时间尺度扩展,最终得到了日、月、年蒸散量。蒸散量大的区域主要分布京津冀地区平原区及山区,坝上高原区蒸散量偏小。从年内变化来看,季节性差异特征明显,夏季最大,春秋次之,冬季最小。月蒸散量最大月份为7月,平均值为80mm左右;12月蒸散量最低,平均值在40mm以下。4)土地利用/覆被会影响蒸散量的空间分布,不同类型土地蒸散量不同,一年两熟农田蒸散量(676.46mm)最大,菜地(674.61mm)次之,其次为林地(673.33mm)、一年一熟农田(672.48mm),草地蒸散量(653.57mm)最低。植被覆盖度也影响蒸散量的分布,植被覆盖度高的地区蒸散量大。因此京津冀地区蒸散量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平原区及山区。
其他文献
高中化学课堂上的化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至少在目前来说,任何教学方式都不能替代学生实际操作实验的学习效果,因此,化学实验不能取消.但是,化学实验带来的环保问题又确实存在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作为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手段,密码学在越来越多的场合中被使用。而大批密码学相关研究工作的出现,使得密码学牢固扎根在坚
该文通过八种不同的解法,对同一个函数进行幂级数展开。在高等数学范畴内,上述解法中几乎包含了对函数幂级数展开的所有方法。
本文通过研究日本工程建设管理体系、计价依据、工程造价信息,对比日本工程造价管理与我国的异同,提出了推进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改革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