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放疗后颈动脉狭窄特点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ang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头颈部局部放疗后的卒中患者的颈动脉影像学特点和相关因素的研究,分析此类患者的血管狭窄特点,旨在为肿瘤患者放疗方案设定、放疗后预防卒中、卒中的治疗提供依据,以提高局部放疗后肿瘤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   方法   对2008年7月-2010年7月在江门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有头颈部放疗病史(≥6个月)的脑梗死患者,行头颈部血管影像学检查,在颈部血管彩超、头颈部血管CT/MR成像,全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至少有其中1项,另随机选取同期无头颈部放疗病史的脑梗死患者,行相应影像学检查,并分析其特点及其相关因素。   结果   放疗组病例有35例,其中男性25例,年龄在37岁-69岁,放疗后至起病的时间间隔为1-23年,平均时间间隔8.08年,女性10例,年龄在36-75岁,放疗后至起病的时间间隔为2-20年,平均时间间隔7.64年。其中存在颈总动脉病变有20例(57.14%),颈内动脉病变有14例(40%),颅内血管病变有6例(17.13%),未发现病变有2例(5.71%);对照组病例有74例,排除了17例未进行血管影像学检查的病例后,其中男性35例,年龄在40岁-81岁,女性22例,年龄在52-84岁。放疗组病例中,未发现血管病变、轻度血管病变、中度血管病变、重度血管病变的病例数分别为2、9、11、13,而相应对照组中的病例数分别为13、28、7、9。放疗组中合并0-1个脑卒中危险因素、2个危险因素、3个或以上危险因素的病例数分别为26、7、2,而相应对照组中的病例数分别为11、31、15。放疗后结束后时间越长,严重血管病变的病例有增加趋势。在放疗组中合并0-1个危险因素、2个危险因素、3个或以上危险因素的病例分别为26、7、2,平放疗后至起病的平均时间间隔分别为15.48年、9.1年、3年。   结论   和动脉硬化引起的脑卒中患者比较,放疗后脑卒中患者年龄较小。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受累比例高且血管病变程度较严重,考虑放疗致血管严重病变的可能性较大,可能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血管病变严重程度与放疗后结束后时间呈正相关,放疗后时间越长,血管病变越严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可能加速放疗后血管病变的进展。
其他文献
目的:   检测GP73水平在健康人、非肝病病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硬化病人、原发性肝癌病人以及转移性肝癌病人外周血中的水平,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性,在同时检测GP73
对近10a育成的水稻不同生育类型品种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剖析与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①吉林省育成的各类型品种主要以穗数型为主;②不同类型品种的株高与产量有显著的正相关;③中早熟和
文章基于机器视觉技术和无线网络传输技术,通过分析图书书脊图像的特点,设计了基于嵌入式的图书书脊图像采集装置,实现对在架书脊图像的采集和实时分割,并利用汉字识别技术提
研究背景:尖锐湿疣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主要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引起。据统计,美国14-59岁女性,生殖器部位HPV感染率为26.8%[1]而18-59岁男性中,生殖器部位HPV感染率为45.2%[2]。尖锐湿疣的复发很常见。既往研究已经证实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5-aminolevulinic Acid Photodynamic Therap
目的:脓毒症(sepsis)是指由于微生物侵入人体而诱发的激烈全身炎症反应,并对组织具有损伤性的病理生理过程及一组临床表现;是临床急危重病患者的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
鸡西矿务局建井处1988年连续创出了立井混合作业月成井121.3m、全岩上山月成巷271.7m、平巷月成巷310.3m三个东煤公司最高记录。这个处一直比较重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美学”进入了物质生产领域,产生了年青的“工业美学”学科,它主要包括开发美的产品的“技术美学”和美化劳动环境、优化劳动条件的“劳动美学”。 建
昆明有色公司管的都是老矿山,生产系统及工艺设备均已定型且较落后,资源损失大(1988年贫化率21.7%,损失率19.63%)。推广振动放矿、喷锚支护、电子计算机中深孔设计,矿车结底的
以pBI121质粒作外源DNA,去壳水稻种子为浸泡受体。对G418抗性苗进行Southernblot分析,证实pBI121上的NPT正基因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以溶解PBI121的TE溶液浸泡处理为对照,用扫描电镜观察胚芽生长点外层细胞表面,结果显示,对照
[目的]观察腺病毒介导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IGF-1)基因在Wistar大鼠体内的表达时间;以及三种不同rIGF-1基因注射途径对其在体内表达效果的影响。[方法]复苏并培养293细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