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道”、“气”之间关系的研究,历来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气”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早在西周末就被提出,当时就有“天地之气”、“天有六气”等称谓。自老子把“道”作为产生世界的本原的哲学概念提出以后,就开始了“以气释道”的过程。现有的关于“道”“气”关系的研究中,大都局限于一隅或-域,没有形成一条较为清晰的思想史发展线索。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战国秦汉文化古籍中的关于宇宙起源问题的探讨,来揭示“道”“气”关系发展演变的逻辑线索。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是通过对《列子》中关于宇宙生成模式理论的探讨,来说明《列子》的道论是在对老子的道论继承的基础上又做出了进一步发展,并通过“太易”把“道”与“气”统一起来,对“道”初步作出了物质性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老子道论中缺陷。第二章主要探讨论述了《管子》“四篇”中以“气”释“道”的“精气”说及其局限性。它把“道”诠释为由“精气”所构成的物质性实存,就不仅克服了老庄道家关于世界本原与构成世界本原的质料相分离的缺陷,而且它把“道”根置于物质概念之上,从而实现了“道”、“气”合一,使“道”由一种抽象性存在演变成一种物质实存,开始突破了老子所谓“常道”不可言说、莫名其妙的绝对理念,从而开始了道一元论向气一元论的过渡。第三章主要论述了《鹖冠子》对老子“道”论的继承与改造及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贡献。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元气”理论,并且在用“气”解释具体对象的生成变化时,引入了阴阳矛盾观念,将“气”视作包含阴阳两种自然力能的矛盾混合物。较之以往的阴阳、气化观念,《鹃冠子》不仅具有把气提升为宇宙本体的意味,并且由于《鹃冠子》以阴、阳二气解释万物生成在时间向度上接近汉代的气一元论,因此,它适足以成为由道一元论向气一元论转型的过渡环节。第四章讲的是《吕氏春秋》的“以气释道”思想。它初步将“精气”说与阴阳矛盾观念融汇在一起,这是对“精气”说进行的一次重要变革,为推动“精气”说向气一元论的转型作了重要铺垫,架起了从不可捉摸、神秘万能的“道”通往有形有名的“万物”之间的哲学桥梁,同时也为后来的气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第五章主要论述了《文子》自然论统领下的的道气合一思想。文子》在探讨宇宙生成的过程中,转承了稷下精气说,将道论与气论进一步统一起来。它总结了以往宇宙生成论在理论思维上的经验和教训,不仅把宇宙的原始状态视作“浑而为一”的“气”,并且还把这种“浑而为一”的“气”作为包含阴阳两种自然力能的活性物质看待,认为天地万物和各种生命存在都是依赖于宇宙自身所内含的阴阳二气的矛盾作用才得以化生出来。这是对先秦宇宙生成理论所作出的重大发展。第六章主要从探讨《淮南子》的宇宙生成论出发,来表述道气关系的统合和气论的进一步发展。受稷下道家“精气”说和《文子》气论的启发,《淮南子》认为“道”就是“气”,“气”就是“道”。《淮南子》既把道视作包含阴阳二气的矛盾统一体,又以此为基点对气的属性和气与具体事物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论证,这不仅是对稷下“精气”说的超越,而且也与《文子》的道论相承接。因此,《淮南子》的道论,可以说是对先秦道论、气论和阴阳矛盾说的统合,并由此展示出秦汉哲学思想兼综百家的特点。第七章论述了王符《潜夫论》中的“道根气使”思想。主要从因《潜夫论》版本不同而引起的对王符哲学思想认识上的分歧的讨论入手,来探讨王符的道气论思想,及其“道根气使”思想的哲学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