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文主义与梁实秋的文学批评(1919-1936)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lee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大陆思想文化的逐渐放开,一些被忽视甚或是误解的文化人物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梁实秋即在其列。发展到今天,学界对梁实秋的研究已取得较大推进,但在梁实秋文学批评对美国新人文主义之接受关系的考察上,仍存有可继续开拓的空间。本文即以此为基础,按照时间和逻辑顺序,依次引入“学衡”派、新月社和鲁迅为参照,尝试以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的接受与再造为主线,用动态的视角考察和解读梁实秋的文学批评,力图在中国现代文学历史语境中呈现其自主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对比梁实秋与“学衡”派的文学实践可以发现,二者虽师出同源,但在对新人文主义的解读上却有着相当不同的思想路径。“学衡”派站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主张融通中西文化,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价值,故而他们对新人文主义的引介更多关注于中西方文化的讨论。对“学衡”派而言,新人文主义是他们仰慕追求的文化理想。而梁实秋则在新文化的基本立场上借鉴新人文主义理念,吸收其观点以构建自身批评体系,试图为新文学树立新标准。也就是说,新人文主义之于梁实秋乃是其开展文学批评的理论参照。本着为新文学确立新标准的目的,崇尚自由独立的梁实秋选择了同样标举自由的“新月”作为其批评阵地。以《新月》为平台,梁实秋展开了一系列文学批评实践,并最终将目光锁定在“普遍的固定的永恒的人性”上,形成了以“人性”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梁实秋的“人性论”主张既有对新人文主义的借鉴,也有其自主的调整改造,涉及到了文艺与政治、人性与阶级性等核心问题,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然而由于“新月”原本就是个松散自由的团体,所以梁实秋身在其中,虽被视为新月派的“理论旗手”,但实际产生的辐射力却相当有限。以“新月”为阵构建新文学标准的同时,梁实秋与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阵营展开了论战。一方面,梁实秋借助新人文主义观点,以“人性论”和“天才论”对抗左翼文学的阶级论主张,并依据论战情势进行自我调整,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也具有较为鲜明的理论风格。而另一方面,新人文主义原有的关于人的平等价值和等级设定之间的理论冲突也被梁实秋进行了绝对化处理,从而更加突出地呈现在其文学批评中,成为真正限制其理论发展的内在矛盾。当然,梁实秋及其新人文主义文学批评固然有着难以回避的缺陷,但唯其如此,作为文艺批评家的梁实秋才是特殊而真实的。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单宁酸(TA)与顺铂(CDDP)协同抗肝癌细胞HepG2的作用及其内质网应激(ERS)通路的激活情况。方法 将人肝癌细胞HepG2分为对照组、TA组、CDDP组、TA+CDDP组(联合组),并在体外培养
《青史演义》,又名《大元盛世青史演义》创于1830—1891之间,是一部蒙古族历史小说。这本书自出版后以手抄形式被广泛传播,后以多种版本发行。《(青史演义>胡仁乌力格尔》涵
崔致远,晚唐新罗人,生活于唐、新罗两国。他精通中国儒释道思想,诗文辞赋造诣颇高,是新罗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其自编文集《桂苑笔耕集》是朝鲜半岛三国时期唯一传世的个人别
《花城》诞生于1979年的广州,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花城》坚持“现实性”主要刊登原创作品和报告文学。到了九十年代初,《花城》调整了办刊方向,取消报告文学,将办刊重心移到对
本次课题主要以《江南女性别集》为文本,以清代的江南地区为范围来研究女性的疾病诗歌创作。课题立足于清代女学兴旺发展、女性文学团体大规模出现以及女性诗人大批量产生的
目前学术界尚未对蓝仁《蓝山集》进行专家专书研究,针对研究不足地方,本文包含下述四个部分:一为《蓝仁生卒年考订》,笔者认为目前学术界对该问题达成的共识值得商榷,并将生
稳定问题是钢结构设计中的突出问题,对于受压、受弯和受剪等存在受压区的构件,屈曲一旦发生,结构随即崩溃,因此稳定问题往往比强度问题显得更为重要。虽然在过去近几百年中,对稳定
陈芸(1885-1911),字芸仙,号淑宜,自称“道山女子”,侯官人。清光绪十一年生,卒于宣统三年。陈芸自幼聪颖,善记诵,有诗才。受母亲薛绍徽影响,加之自身对于女性文学大都付诸荒
以往的人体全身出汗率的测定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各种困难,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测定人体全身出汗量的方法——衣物增重法,并利用该法分别测定20。C、25℃和28℃3种环境温度下
在现代社会,户外公益广告是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它既是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公德的重要途径,它天然地具有真善美的特质。在城市户外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