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后心衰大鼠证候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来源 :广东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zc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以心肌梗死(心梗)后心衰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心梗后6周内不同时间点大鼠的证候特点,揭示其证候的演变规律;试图分析血浆及心脏局部神经内分泌因子、炎性介质的动态变化特点,初步探讨该病症模型因瘀致虚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则治法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慢性心衰水平。   [方法]   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建立大鼠心血瘀阻证心梗模型,术后24h存活大鼠作为模型组,设6个时间点:1d、3d、7d、14d、28d、42d,每个时间点各15只,并设立同期假手术组,每个时间点各10只。观察一般活动至实验结束点后,行血流动力学检测评价大鼠心功能,用Elisa法测定血浆、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白介素-6(IL-6)、脑钠肽(BNP)的浓度,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浓度,通过光镜、电镜观察其心肌组织病理学特点。   [结果]   1.一般情况:术后1~7d,模型组大鼠呈拱背站立体位,呼吸急促,对外界刺激敏感,易激惹,毛蓬松竖立等心血瘀阻实证表现。术后15~42d,模型组大鼠陆续出现心气虚表现:神倦嗜卧,精神萎靡,毛色萎黄,对外界刺激逐渐反应迟钝,抓起时反抗轻等心气虚衰的表现。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明显。   2.心功能:1d、3d模型组大鼠LVSP、LVEDP、±dp/dtmax与同期假手术组无差别(P>0.05)。7d模型组大鼠LVSP、+dp/dtmax低于同期假手术组大鼠,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DP、-dp/dtmax两组之间无差别(P>0.05)。术后14~42d,模型组大鼠LVSP、±dp/dtmax明显低于同期假手术组(P<0.05),LVEDP则高于同期假手术组(P<0.05)。与同组前一实验点大鼠相比,14、28d模型组大鼠LVSP、±dp/dtmax明显下降(P<0.01),LVEDP则升高(P<0.05),而模型组42d与28d相比,LVSP、LVEDP、±dp/dtmax无差别(P>0.05)。   3.神经内分泌因子、炎性介质:模型组各实验点大鼠血浆BNP、IL-6、AngⅡ、ALD的浓度均高于同期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BNP于术后3d、7d时上升最快,其浓度与同组前一实验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6于术后7d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但仍高于同期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ngⅡ逐渐升高,3d、7d组与前一实验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D逐渐升高,14d组与前一实验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各实验点大鼠心肌组织BNP、IL-6、AngⅡ、ALD的浓度均高于同期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BNP于术后3d、7d、14d时上升最快,其浓度与同组前一实验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IL-6于术后7d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P<0.05或P<0.01),但仍高于同期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ngⅡ、ALD逐渐升高,3d、7d组与前一实验点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心脏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发现,模型组大鼠心室前壁梗死明确,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重,心肌局部有炎症细胞浸润,超微结构也发生了破坏,同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存在凋亡、胀亡、自噬性死亡三种不同的细胞死亡方式。   [结论]   1.心梗大鼠术后1~7d以心血瘀阻实证为主兼有气虚表现,28d左右表现为稳定的心气虚证,术后至28d为心梗大鼠由血瘀到气虚转变的重要时期,心气虚贯穿整个过程并逐渐加重。冠脉结扎心梗大鼠不同时间段内表现为不同的证候,该模型能够模拟心血瘀证向心气虚证转化(即因瘀致虚)的病理过程,可用于心血瘀阻证和心气虚证的生物学基础和中药药理研究。   2.心梗大鼠心功能术后7d开始下降,并逐渐加重,术后28天基本趋于稳定。   3.大鼠心梗后循环及心肌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AngⅡ、ALD浓度的增加,可能是心梗大鼠因瘀致虚的机制之一。   4.循环及心肌局部BNP水平代偿性升高参与了心梗后心衰大鼠因瘀致虚的病理生理过程。   5.以IL-6为介质的炎症反应在参与了大鼠因瘀致虚的病理生理过程,尤其是在该病程的早期阶段。   6.心肌细胞胀亡、凋亡、自噬等细胞死亡方式导致心肌细胞丢失,可能是心梗后心衰大鼠因瘀致虚的物质基础,三种细胞死亡方式在心血瘀证、心气虚证及其证型转化过程中不同时间段所起作用的重要程度需做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当翻看王子云的《中国雕塑史》图册时,一个疑问不禁在我脑中产生,那就是:已熟习了西方人体造型艺术的我竟在《中国雕塑史》中找不到几件像样的裸体人体雕塑,其中大多为着衣人体。一般的解释是由于礼教的原因,也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曾有经常使用偶像进行巫蛊活动的习俗,因而忌讳使用偶像。  但是如果光从这些方面解释,总有些片面化与理论化。从另一方面看,中国早期(先秦时期)的造型艺术好似更注重纹饰的刻画,不论是新石
目的:   了解粤西地区临床分离阴沟肠杆菌的耐药现状和耐药水平;测定外排泵抑制剂对阴沟肠杆菌耐药表型的影响,初步探讨阴沟肠杆菌中主动外排系统的分布情况;明确AcrAB-TOIC主
目的:为了多层面探讨共培养微环境诱导法定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心肌样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取第3代MSCs与原代心肌细胞(CMs)进行共培养。在显微镜下观察诱导1周后的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