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桦褐孔菌多糖对治疗糖尿病有显著的作用。本研究以桦褐孔菌为材料,通过优化培养基、发酵动力学研究来提高其发酵转化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多糖得率,并进行多糖的纯化及结构分析,为降血糖药物的开发提供新的依据。具体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培养基的优化。在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培养基配方,研究桦褐孔菌胞外多糖含量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结果显示,最优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胰蛋白胨0.5%,无机盐MgCl2 0.05%和VB6 0.0005%。此时测得其α-葡糖糖甘酶半抑制率IC50与未经过优化的培养基所培养出的桦褐孔菌α-葡萄糖甘酶半抑制率IC50比较,生物量增加了0.6g/L,多糖含量增加了4.028 mg/mL,α-葡糖糖甘酶半抑制率IC50由原来的59.856降低到13.946。2.发酵动力学研究。对桦褐孔菌深层发酵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研究了发酵过程中生物量、基质消耗和产物的变化情况。得出了三种数学模型,菌体生长模型为:(?),基质消耗模型为:(?),产物形成模型为:(?)。3.IOEP1和IOEP2多糖结构分析。获得两种高效多糖为IOEP1和IOEP2,IOEP1主要是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组成,百分含量分别为:7.968%、17.226%、28.540%、13.955%、32.105%和33.753%。IOEP2主要由鼠李糖、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和岩藻糖组成,百分含量分别为:11.183%、26.154%、12.229%、8.810%、37.053%和11.190%。两种糖组分中阿拉伯糖含量均最高。IOEP1和IOEP2均含有α构型糖苷键和β构型糖苷键,IOEP1和IOEP2均为吡喃糖,且IOEP1有甘露糖,而IOEP2没有甘露糖,紫外图谱扫描分析显示两种经纯化后的多糖,仍含有少量的蛋白质,可推测IOEP1和IOEP2中含有一定量的结合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