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了重庆市主城区大型污水处理厂排水水域作为一个特征区域进行藻类演替规律研究。该研究区域有重庆市主城区内最大的两座污染处理厂—鸡冠石污水处理厂和唐家沱污水处理厂,分别位于长江主城区下游。二者排污口中心线相距838m,处理后的污水产生叠加,氮、磷含量高。同时该水域位于铜锣峡唐家沱回水区,水体流速较缓,污染物停留时间长,在适宜的气象条件下极有可能暴发“水华”。因此本文在该水域设置断面和采样点,采集水样进行现场测定和实验室测定。根据水质监测结果,运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法分析评价该水域水质状态。结果表明:在2011年12月~2012年11月期间,各个断面的水质类别为Ⅱ~Ⅳ(仅由主要污染物判断),可以说基本上能够满足Ⅲ类水域功能;各个断面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27.14~61.41,富营养化状态为贫营养~中度富营养;各个断面的Simpson指数为0.18~0.66,水质状态为轻污染或无污染~中污染。此外,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分析该水域的藻类群落结构、藻细胞密度、优势藻种在不同的气象、水文条件下的变化情况,由此掌握该水域的藻类演替规律。结果表明:监测期间一共检出了8门76属157种藻类,其中蓝藻门9属13种,占藻类总种数的8.28%;金藻门2属3种,占藻类总种数的1.91%;黄藻门3属3种,占藻类总种数的1.91%;硅藻门25属82种,占藻类总种数的52.23%;隐藻门2属3种,占藻类总种数的1.91%;甲藻门3属5种,占藻类总种数的3.18%;裸藻门4属7种,占藻类总种数的4.46%;绿藻门28属41种,占藻类总种数的26.11%。可见,该研究水域的藻类群落结构还是较为复杂,物种的丰富度较好,但是与此同时,各个物种的均匀程度较低。随着时间的变化和水位高度的变化,该研究水域的藻类群落具有从属于河流型的硅藻门逐渐向属于湖泊型的绿藻门过渡的一种演替趋势。因此,在日后值得针对绿藻“水华”爆发危机而展开相应的应急措施研究。监测期间藻密度变化范围为6.06×104~29.71×104cell/L。从藻类生物量的角度进行考量,可以判断该研究水域能够满足饮用水水源地功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