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早在1971年Folkman就提出了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血管生成的观点。临床和动物实验证实,如果没有新血管生成,肿瘤直径或厚度达1~2mm后就停止增长。研究发现肿瘤细胞既可产生血管生长因子,同时又可诱导多种抗血管生成因子生成;当肿瘤血管生长因子作用大于抗血管生成因子作用时,肿瘤生长加速,导致肿瘤转移或复发。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即可阻止肿瘤的生长、转移、或复发。目前,多种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已应用于临床,并使各种恶性肿瘤患者受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中的一种生物活性肽,在调节心血管功能和水电解质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临床与动物实验研究表明:AngⅡ具有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肿瘤血管形成的作用。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拮抗剂坎地沙坦对肿瘤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探讨肿瘤生长、转移、复发机制,有利于探讨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有利于肿瘤血管靶向药物的研发。方法:随机将50只BALB/C雄性小鼠分为5组:生理盐水组(NEC,空白对照组,常温0.9%NS 0.6ml/只)、低剂量坎地沙坦组(LCA,50mg/day/kg)、中剂量坎地沙坦组(MCA,100mg/day/kg)、高剂量坎地沙坦组(HCA,200mg/day/kg)和氟尿嘧啶组(2.5% 5-FU,25mg/day/kg)。建立肝癌实验动物模型,建模成功后,分别对5组小鼠实施干预;NEC空白对照组每日上午10时左右应用0.6ml/只常温0.9%NS灌胃,每日一次,连续8天;LCA、MCA、HCA实验组每日上午10时左右应用50mg/day/kg、100mg/day/kg、200mg/day/kg常温坎地沙坦溶液灌胃,每日一次,连续8天;5-FU组每日上午10时左右应用常温2.5% 5-FU溶液腹腔注射,连续6天。实验前、实验后第2、4、6、8日给药前测量小鼠体重,于实验后第9日,将各组小鼠全部脱颈处死,手术完整拨取肿瘤组织并称重,将拨取组织等分切开,分别10%福尔马林固定(以备HE染色和免疫组化,观察肿瘤组织AT1阳性率和MVD),4%戊二醛固定(以备透射电镜研究)。结果:1.NEC空白对照组小鼠体重逐日增加,实验后第8日小鼠平均体重为20.85±1.34g。其余各组小鼠体重逐日不同程度下降,实验后第8日各组小鼠平均体重分别为:17.13±2.89g(HCA)、18.53±2.01g(MCA)、19.44±1.60g(LCA)、15.75±2.63g(5-FU)。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提示:随着坎地沙坦剂量增加,小鼠的体重逐渐下降。2.实验结束后应用计数资料统计方法检验各组间小鼠生存质量评分,结果表明:各组间小鼠的生存质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提示:随着坎地沙坦剂量增加,小鼠的生存质量不断提高。3.实验结束后各组小鼠肿瘤体积分别为233.66±1.62mm3 ( NEC )、144.74±1.21mm3 ( HCA )、149.18±88.72mm3(MCA)、238.63±1.42mm3(LCA)与69.05±41.87mm3(5-FU),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提示:随着坎地沙坦剂量增加,小鼠的肿瘤体积逐渐下降。4.实验结束后各组间小鼠肿瘤重量分别为0.9462±0.12g(NEC)、0.5193±0.12g(HCA)、0.6009±0.15g(MCA)、0.8450±0.18g(LCA)、0.5347±0.05g(5-FU),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提示:随着坎地沙坦剂量增加,小鼠的肿瘤重量逐渐下降。5.实验结束后各组小鼠肿瘤内平均微血管密度(MVD)分别为11.70±2.63(NEC)、4.80±0.92(HCA)、7.30±1.06(MCA)、7.60±0.84(LCA)、10.90±1.37(5-FU),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组间差异显著(P<0.01);提示:(1)随着坎地沙坦剂量增加,小鼠肿瘤内MVD逐渐下降;(2)坎地沙坦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遏制肿瘤增长,与5-FU的作用机制不同。6.实验结束后应用计数资料统计方法检验各组间小鼠肿瘤AT1R的表达程度,结果表明: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提示:坎地沙坦抗肿瘤作用是通过AT1R来实现。7.实验结束后透射电镜研究各组小鼠的肿瘤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各组均见肿瘤细胞不同程度崩解与坏死、细胞膜不完整。结论:AT1R拮抗剂(坎地沙坦)可显著地抑制小鼠移植性肝癌的生长、抑制肝癌血管生成、降低AT1R的表达、提高小鼠的生活质量;坎地沙坦作用可能是通过AT1R来实现。本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坎地沙坦可作为新的抗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