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租借援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向反法西斯盟国提供的最大援助,在远东独自坚持抗战的中国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而被美国纳入了受援国范围。在美国成为援华的主要国家后,如何尽快将租借物资运往中国,建立有效的援华物资营运体系,就成为盟国特别是中美两国之间最为关注的问题。最初,美国的这些援华物资主要是通过设在美国的“中国国防物资供应公司”(China Defence Supply Co.)和国民政府设立的“西南运输总处”所辖的“滇缅公路”来进行营运的。但是随着日军攻陷缅甸,“滇缅公路”被切断,美国援华物资的营运受到阻隔。在这危机时刻,中美两国迅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克服重重困难,开辟了一条新的援华通道——“驼峰”空运线。但“驼峰”空运初期,由于“驼峰”航线自然条件极为艰险和各种各样的困难,运量极少,根本无法满足中国的作战要求。因此,盟国在缅甸战败之后迅速召开了一系列的会议来讨论收复缅甸问题。因盟国的利益分歧,在反攻缅甸计划上未能达成一致,但客观结果促进了“驼峰”空运的不断发展壮大。1943年12月,“驼峰”空运月运量突破10000吨,胜利完成了罗斯福总统所承诺的空运任务,并于1944—1945年迅速进入“驼峰”空运的大业务时代,使得“驼峰”实际上能够运输的数量无限。据统计,中美飞行员历经千辛万苦,通过“驼峰”航线空运到中国的物资共约为650000吨,总价值约为8亿美元。但这些援华物资的实际流向却是个复杂的问题:这些物资部分用于改善中国国际交通运输和装备整训中国陆、海、空军以支持缅北战役和在华的美国空军等的对敌行动,对于盟国能够最终打败日本法西斯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其余部分物资或被政府高官私吞,或被英国霸占,或被美国中途收回和转调往其它战场,或因管理不善抢运不及而丢失的,或有的囤积不用甚至用于反共,等等,从而使一些“空运”物资并未用于正面战场起到它应该起到的作用,实在是令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