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收集慢性胃炎患者胃镜下表现、幽门螺杆菌(H. pylori. Hp)感染情况,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舌象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试图寻找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病变、Hp感染与中医舌诊、辨证分型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慢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制作量表收集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脾胃病科慢性胃炎住院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症状、舌象、胃镜下表现、Hp感染情况等),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运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分析其与年龄、性别、HP感染、胃镜下表现、病理组织学等因素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各中医证型所占比例依次排序为脾胃湿热(50.65%)>肝胃不和(20.12%)>脾胃虚弱(16.23%)>胃络瘀血(7.14%)>胃阴不足(5.84%)。2.154例慢性胃炎患者中118例患者感染Hp,感染率为76.62%,各证型Hp感染情况如下:脾胃湿热(82.05%)>胃络瘀血(81.82%)>肝胃不和(80.65%)>胃阴不足(77.78%)>脾胃虚弱(48%),其中脾胃湿热、胃络瘀血、肝胃不和和胃阴不足型与脾胃虚弱型对比有统计学意义。3. Hp感染率由高到低的舌苔类型依次为黄腻>薄黄>白腻>剥脱>薄白,其中薄黄和黄腻苔与薄白苔Hp感染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4各证型腺体萎缩及肠上皮化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5各证型与胃镜下表现无明显相关性,不同舌苔表现与内镜下表现无明显相关性。研究结论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率与中医脾胃湿热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药治疗应强调清利脾胃湿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