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在急性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中脑小血管病负荷的危险因素及对急性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69例急性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2015年6月-2017年6月的2年期间,所有患者均入选本科室协同参加的北京天坛医院的中国国家卒中登记高分辨核磁亚组项目以及协和医院高分辨核磁研究项目,对其高分辨核磁检查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3.0T核磁检查结果,由两位高年资影像学医师对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脑白质疏松、脑内微出血进行明确诊断。根据脑小血管病负荷评分:分为0分(n=4),1分(n=12),2分(n=29),3分(n=16),4分(n=8)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量表)对患者发病时神经系统功能损伤程度进行评估。6个月后由相同的两位神经科大夫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恢复程度进行评估。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评分<2分(n=47)评分≥2分(n=22),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并分别对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脑白质疏松、脑内微出血进行分组。根据住院期间采集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观察指标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患者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史等;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颈部血管彩超、超声心动图、头核磁共振。脑小血管病负荷的危险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分别对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脑白质疏松、脑内微出血危险因素及对急性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6个月预后影响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行单因素分析。影响急性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6个月预后的相关因素分别采用卡方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结果以双侧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脑小血管病负荷在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以及与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基础疾病情况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分别对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脑白质疏松、脑内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对急性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6个月预后影响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以及与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基础疾病情况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他们分别对急性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6个月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3影响急性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6个月预后的危险因素在进行单因素分析时:性别、年龄、吸烟、饮酒以及与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基础疾病情况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与入院时NIHSS评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脑小血管病负荷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NIHSS评分[P=0.001,OR=1.648(95%CI(1.240-2.189)],脑小血管病负荷[P=0.007,OR=2.632(95%CI(1.308-5.299)],说明入院时NIHSS评分、脑小血管病负荷均是急性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6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入院时NIHSS评分、脑小血管病负荷均是影响急性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6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