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采用PLGA构建的新型三维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行性,观察神经导管内微丝支架的作用以及不同数量的微丝对神经再生的影响,为最终研制出理想的人工神经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新型三维神经导管材料采用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85∶15),先将这种可吸收材料制备成管壁有微孔,内含有不同数量微丝支架的三维管状结构;再完全随机将40只成年SD大鼠分为四组,每组10只,制作大鼠12mm的左侧坐骨神经缺损模型,用该导管桥接大鼠12mm的坐骨神经缺损。A组:PLGA神经导管组;B组:PLGA神经导管内纵形放入20根PLGA微丝;C组:PLGA神经导管内纵形放入40根PLGA微丝;D组:自体神经移植组。A、B、C各组神经导管内均注入层粘蛋白+神经生长因子混合液0.3ml。所有大鼠左后肢为实验侧,右后肢为对照侧。术后动态观察大鼠肌肉萎缩及跛行等情况,术后12周测量含有不同数量微丝支架的神经导管内再生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小腿三头肌湿重恢复率。对再生神经中1/3段行组织学观察及图像分析以评价神经修复的效果,并与自体神经移植相比较。结果:术后12周,各组大鼠术侧足底溃疡愈合并已有痛觉,但A组和C组大鼠反应较为迟钝;B组和D组大鼠肌肉萎缩有所恢复,跛行减轻,而A组和C组则未见明显恢复;各组再生神经均已通过神经导管长入远端,B、D组再生神经较A、C组粗大,PLGA神经导管与微丝均基本降解;再生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B组和D组明显快于A组和C组(P<0.05);A组、C组肌肉萎缩最明显,而B组、D组肌肉萎缩较轻且肌肉萎缩程度基本相当,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生神经中1/3段光镜和电镜观察,A组、C组与B组、D组比较神经纤维较稀疏、轴突较细小、髓鞘较薄、发育不成熟,且C组水肿明显,结构松散,髓鞘内微丝和微管较模糊:而B组和D组轴突较粗大,髓鞘壁厚,多较为成熟,髓鞘内微丝和微管清晰且排列整齐。病理图像分析神经纤维计数以D组最多,B组次之,神经纤维直径、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B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A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D组的再生神经纤维数量及成熟程度均要明显优于A组和C组。结论:1.研制的PLGA新型三维神经导管能有效引导SD大鼠坐骨神经再生并长过12mm的神经间隙,是一种较理想的神经导管;2.神经导管内微丝支架能有效引导神经再生,微丝的数量对神经再生有一定的影响,数量过多反而可能抑制神经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