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于2009-2011年生长季,种植于山东农业大学泰安试验农场。选用强筋小麦济南17(蛋白质含量14.7%,湿面筋含量33.8%)和弱筋小麦鲁麦21(蛋白质含量12.1%,湿面筋含量27.4%),在225kghm-2施氮水平下,设置起身肥(SE,GS30),拔节肥(JT,GS32)和孕穗肥(BT,GS41)3个追施氮肥时期处理(底追比1:1)。研究了追施氮肥时期对不同品质类型的小麦产量和GMP积累、粒度分布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追氮时期对氮素代谢的影响
拔节期追施氮肥既增加了两品种小麦开花期营养器官的氮素积累量,也有利于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向籽粒转移。小麦营养器官的氮素转运效率具有品种与栽培措施的差异性,就营养器官的平均氮素转运效率而言,济南17表现为JT>BT>SE,鲁麦21表现为SE>BT>JT,且济南17的平均氮素转运效率高于鲁麦21。小麦植株营养器官氮素转移量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因不同品种、不同处理有较大差异,济南17在起身期追氮有利于提高营养器官氮素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鲁麦21在孕穗期追氮有利于提高营养器官氮素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
2.追氮时期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随籽粒灌浆发育,两品种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强筋小麦济南17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施氮时期后移而增加,弱筋小麦鲁麦21以拔节期追肥处理最高。随施氮时期的后移,成熟期籽粒清蛋白和醇溶蛋白的含量逐渐升高,而成熟期籽粒球蛋白的含量逐渐降低。同一追氮处理的不同品种相比,济南17成熟期籽粒醇溶蛋白含量高于鲁麦21。追肥时期对两品种籽粒成熟期谷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影响。
3.追氮时期对产量的影响
济南17和鲁麦21两品种产量均以拔节期追施氮肥处理最高。不同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对追氮时期的响应具有遗传差异,强筋小麦济亩17拔节期追氮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提高了穗粒数和粒重。鲁麦21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提高了穗粒数。
4.施氮时期对小麦籽粒HMW-GS积累及GMP粒度分布的影响
两品种籽粒HMW-GS于花后14d均已形成,济南17籽粒HMW-GS和GMP含量均高于鲁麦21,说明强筋小麦具有较强的谷蛋白积累能力。济南17成熟期籽粒HMW-GS和GMP含量以SE处理最高,施氮时期后移其含量呈下降趋势。JT处理显著提高鲁麦21灌浆中后期HMW-GS的积累速度,延长HMW-GS的快速积累期。济南17SE处理和鲁麦21JT处理的籽粒x型亚基(1、4或5、7)在灌浆中后期的积累速率显著提高。追肥时期对y型亚基的积累速率无显著影响。
追氮时期后移均提高两品种籽粒GMP小颗粒的(粒径<12μm)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降低大颗粒(粒径>100μm)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济南17粒径>12μm的GMP颗粒数目百分比因追氮时期后移而增加,鲁麦21粒径>12μm的GMP颗粒数目百分比则降低。含4+12亚基的强筋小麦济南17比含5+10亚基的弱筋小麦鲁麦21偏向于更高的大颗粒体积比例,说明亚基间的聚合和GMP颗粒的分布不仅与亚基类型有关,而且与单位面粉中亚基的含量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