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山寨产品”到“山寨文化”,“山寨”逐渐承载着愈来愈多的文化价值,其背后隐含的意义也被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出来。本文尝试运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探寻“山寨文化”中的狂欢特性,解析“山寨文化”作为一种狂欢文化和民间文化背后的话语斗争与文化身份认同。
“山寨文化”的产生不乏商业运作的经济行为,但它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山寨”通过模仿、拼贴、改编甚至“恶搞”名牌商品和精英文化产品,并辅之以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深受普通民众的喜爱,并向主流人群渗透。但是,从巴赫金狂欢理论的视角来看,“山寨文化”几乎具备中世纪狂欢节的所有要素和特征。例如,“山寨”包含狂欢节的笑声,狂欢化的语言、狂欢节的“广场”和夸张的身体表演等;同时,它体现了巴赫金式的狂欢化的世界感受的四个范畴;更重要的是,它是与主流文化遥相呼应的狂欢文化,也即民间文化。研究认为,“山寨文化”是一场民众的狂欢,是“草根”阶层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公然挑战,是狂欢文化对抗主流文化的一面旗帜,反映了民间文化争夺话语权,争取大众认同和文化主体性的努力和尝试。因而,对待“山寨文化”应采取谨慎的态度,既要预防来自主流文化的压制和打击而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同时也要合理引导,防止过多的商业诱导,误入歧途,丢失其作为民间狂欢文化的核心价值。
本论文共包括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语料收集、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结构。第二章主要回顾了学者通过不同视角对“山寨文化”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对巴赫金的研究,尤其是对狂欢化理论的研究和运用情况。第三章重点描述了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包括狂欢节、狂欢式和狂欢化,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第四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通过运用第三章的理论框架对“山寨文化”展开分析,并指出“山寨文化”作为民间文化的狂欢特性。最后一章总结全文,指出文章研究的局限和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