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之一。从2005年开始,各地开展了许多具体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许多民族村也由此走上了改革发展之路并取得显著成果。在民族村落的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由简单套用他人模式向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模式的变化与其民族文化价值观有着重要关系。二者既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也有可能互为桎梏,阻碍少数民族的现代化进程。
河北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其北部处于农耕与牧区过渡地带,也是省内蒙古族的主要生活区域。处于冀蒙交界这一区域的民族村发展有其自身的特色。近年来,该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其发展之路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地方。本文选择位于河北西北部尚义县的察汗淖尔蒙古族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人物访谈等研究方法,描述了蒙古族村的发展概况、主要经济发展模式及民族文化保留情况,探讨由经济发展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旨在通过探讨察汗淖尔民族村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保留情况,分析其社会经济变化与蒙汉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互渗关系,找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以期对河北省内及类似区域的少数民族经济与文化事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选题缘由、意义与研究方法,梳理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第二章概述尚义县的基本情况,介绍了该县蒙古族的来源与现状;第三章描述察汗淖尔民族村生计方式的变迁及经济发展情况,并分析了村民们生计方式改变的原因;第四章讲述民族村蒙古族文化的现状及保留情况,并分析了蒙汉文化互渗现象;第五章总结了察汗淖尔民族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第六章针对出现的种种问题,经过认真研究和思考,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可行性建议,以期对于少数民族自身发展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