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泌乳素垂体腺瘤运用溴隐亭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11月至2009年3月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垂体肿瘤研究组门诊临床诊断为泌乳素垂体腺瘤152例,经筛选资料较完整且进行随访3个月以上单纯服用溴隐亭治疗的3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例,女性35例,女:男=17.5:1。最大年龄54岁,最小年龄13岁,平均29.95±8.89岁。随访天数108-1921天,中位数400天。病人追踪资料记录了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血清激素测定水平,影像学检查、及肿瘤体积变化情况,从而判断药物治疗的效果。结果:37例病人药物治疗后,总有效率36例(36/37,97.3%),无效率1例(2.7%),无死亡且均无严重并发症。不同性别单纯药物治疗的有效率:男性,敏效0例(0%),有效2例(2/2,100%),不明显0例(0%),无效0例(0%);女性,敏效11例(11/35,31.4%),有效22例(22/35,62.9%)不明显1例(1/35,2.85%),无效1例(1/35,2.85%)。侵袭性肿瘤22例(22/37,59.46%),其中微腺瘤4例(4/22,18.18%),敏效2例,有效2例;大腺瘤17例(17/22,77.27%)敏效7例,有效9例,无效1例;巨腺瘤1例(1/22,4.55%)有效1例;非侵袭性肿瘤15例(15/37,40.54%)。其中微腺瘤9例(9/15,60.0%),敏效1例,有效7例,不明显1例;大腺瘤6例(6/15,40.0%)(敏效1例,有效5例);肿瘤生物学行为(侵袭性与非侵袭性)与疗效U检验的P值0.098(>0.05)无统计学意义;肿瘤最大径与疗效非参数检验P值0.958(>0.05)无统计学意义,肿瘤泌乳素水平与疗效非参数检验P值0.763(>0.05)无统计学意义。服药后月经紊乱好转率72.72%(p<0.05,有统计学意义),闭经好转率94.12%(p<0.05,有统计学意义),泌乳好转率76.9%(p<0.05,有统计学意义)。服药前PRL水平与肿瘤体积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并确立回归方程F值=37.737 P值=0.000(<0.05)有统计学意义;服药后PRL水平与肿瘤体积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R=0.045,P=0.742(>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组37例病例中,病人均需要连续服药,否则泌乳素或/和肿瘤体积均有反弹情况。单纯溴隐亭治疗泌乳素瘤,是综合治疗的一种方法。2.溴隐亭治疗前肿瘤最大径与PRL水平成正相关,溴隐亭治疗后无明确相关性。3.溴隐亭治疗有效率与服药前肿瘤PRL高低及服药剂量均无明确相关性。4.溴隐亭治疗有效率与服药前肿瘤最大径及服药剂量及无明确相关性。5.溴隐亭治疗泌乳素瘤的疗效个体差异大,应从小剂量开始服用,并追踪PRL变化及肿瘤体积变化,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