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化与工业文明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结构分化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早期建设实践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千村一面”的乡建活动使得乡村社会的文化根基受到极大冲击。为了逆转不平衡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近几年在“美丽乡村”、“乡愁”文化、“乡村振兴”等政策背景的演进中,越来越多的专业设计团队参与到乡村建设当中,在“地域性”、“文化性”等传统内涵的考量与表现上更趋多元化,如何通过乡村建设承载乡土情怀重塑乡土文化逐渐成为社会各行各界关注的重点。本文以广东省吴川市塘缀镇瑚琳赤里村为例,一方面结合雷州地区传统村落进行纵向对比分析,研究其在传统空间布局上的继承和发展,探讨地域文化价值在现代设计理念下如何延续和发展,运用设计语汇去修补乡村传统文化的断根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对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符合“两观三性”建筑理论要求的一些国内新建村落设计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影响新建村落空间形态的各种因素,归纳出其中体现村落的地域环境、传统文化、时代发展等要求的设计方法与策略。通过时间轴的横向对比与空间地域的纵向联系对比结合,多视角分析新建村落建设中适应性优点与不适应性缺点的宝贵经验,并与瑚琳赤里村的实践做对比,希望能总结出基于不同地域环境新建村落的适应性设计方法,为雷州地区乃至全国的新村建设在村落的空间形态布局设计上实现生态宜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以文献调研和理论研究为主,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明确研究对象并界定研究范围,阐述国内外实践和研究现状,引入“两观三性”的设计理论作为后文的案例设计研究提供价值判断标准,接着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为第二章,主要结合目前国内村落建设中的问题,从新建村落出现的原因、村落建设发展中的问题及缘由、雷州地区村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对雷州地区新建村落发展现状与问题展开详细的阐述,以及介绍瑚琳赤里村项目的基本概况,为下文设计研究提供基本背景与信息。第三部分为第三、四、五章,是文章的主体内容,整体上将纵向对比和横向类比相结合,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层层剖析,建立多维、立体的联系,形成较为系统、科学的雷州地区新建村落设计研究方法。每一章均通过第一节分析雷州地区传统村落的特点,从中寻找对于新建村落整体空间形态设计上的启发,接着在第二节中将瑚琳赤里新村的建设实践与当地雷州地区传统村落建立联系,研究其在各个层面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然后第三节主要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下多个国内新村建设案例,通过归纳、对比、总结其设计要点,提取其中符合时代性、文化性、地域性要求的方法与策略,进而在各章小节中结合雷州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对当地的新村设计提出适应性建设建议。其中第三章从宏观的空间布局层面,从村落整体的选址、布局、边界形态分开叙述;第四章从中观角度入手,对街巷空间层面上的街道整体组织形态、节点空间、内部界面处理作出剖析;第五章则从微观的宅院空间层面,以宅院为研究单位从外部空间组织、内部功能组织、院落空间组织以及民居的形式与风格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与研究。第四部分为文章的结论与展望,结合赤里村以及国内新建村落建设实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更为具体的、符合“两观三性”的新建村落设计原则与策略,最后从村落的空间形态设计层面延伸到文化、社会层面当中,探讨地域特色、地方文化等在新建村落设计中的适应性传承与现代性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