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铜和二氧化硫对模拟葡萄酒中酚类物质的耗氧量动力学影响及其与Fe2+/Fe3+比率的关系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ouopo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酒氧化机制的研究证实,铜、铁尤其是后者在葡萄酒非酶氧化褐变反应中发挥着关键的催化作用。与铁的含量相比,铁的存在形态及其分布是其作用的实质。众所周知,铁的形态和分布受到葡萄酒成分(有机酸、酚类物质、二氧化硫、铜等)和环境条件(温度、氧气、p H值等)的影响,进而影响铁催化氧化的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一方面,建立一种适用于葡萄酒中总铁和Fe2+快速检测的方法;另一方面,在模拟葡萄酒中研究温度、Cu2+、二氧化硫(SO2)对酚类物质耗氧量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与Fe2+/Fe3+比率变化的关系。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为:1.建立了快速测定葡萄酒中总铁和Fe2+的方法通过优化菲洛嗪法测定葡萄酒中总铁的检测条件,分析Fe3+共存时菲洛嗪用量对Fe2+测定的影响,建立了一种简易可靠、能够直接测定葡萄酒中总铁和Fe2+的方法。结果显示:改良菲洛嗪法测定葡萄酒中的总铁,在0.25~2.00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0.0115 mg/L,加标回收率为94.31%~104.34%,精密度(n=6)为0.95%~2.43%;共存的Fe3+会影响对葡萄酒中Fe2+的测定,适合的显色剂用量为菲洛嗪与总铁摩尔比为7∶1,在此条件下,Fe2+浓度的拟合准确度为101.98%~113.50%。2.明确了温度、铜和二氧化硫(SO2)对模拟葡萄酒中酚类物质的耗氧量动力学影响及其与Fe2+/Fe3+比率的关系(1)温度、铜和SO2对模拟葡萄酒中酚类物质耗氧量动力学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各处理模拟葡萄酒中的溶解氧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第0~16天,溶解氧快速消耗期),所有处理均表现为溶解氧含量迅速下降后渐趋平缓,酚类物质耗氧量动力学的变化符合伪一级动力学方程;第二阶段(第16~59天),未加入SO2处理酒样中的溶解氧含量仍继续缓缓下降,但是所有加入SO2处理酒样中的溶解氧含量却在上升(有O2重新生成,但增加量低于酒样中最初的O2含量),之后才趋于缓和,其上升量随时间变化符合伪一级动力学方程。其中,温度和SO2影响最大:温度越高,或/和酒样中加入SO2,变化越明显,而Cu2+浓度(0.30 mg/L和0.08 mg/L)影响较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第0~16天,酚类物质耗氧量(ΔO2)与总SO2消耗量(Δ总SO2)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1,P<0.01),与游离SO2消耗量(Δ游离SO2)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1,P<0.01),与Fe2+/Fe3+比率呈显著正相关(R=0.861,P<0.05)。第16~59天,溶解氧增加量与Fe2+/Fe3+比率呈显著负相关(R=-0.968,P<0.05)。(2)铁催化模拟葡萄酒氧化过程中酚类物质的消耗及氧化产物的分析实验结束时(第59天),所有处理酒样中都检测出了乙醛而没有检测到乙醛酸,也未检测出吨盐阳离子(Xanthyulium cation)等褐色素的生成(与参照相比)。然而,未加入SO2的处理,生成的乙醛含量显著高于加入SO2的处理(P<0.05),温度越高,差异越显著(P<0.05)。在30℃下,加入SO2的处理酒样中可能有脱氢双(+)-儿茶素A(Dehydrodicatechin A)的生成。相关性分析显示,0~59天,Fe2+/Fe3+比率与(+)-儿茶素消耗量(Δ(+)-儿茶素)极显著正相关(R=0.917,P<0.01),与ΔA380nm显著负相关(R=-0.813,P<0.05),Fe2+/Fe3+比率与儿茶素消耗及脱氢双儿茶素A(Dehydrodicatechin A)的生成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爱格丽(Ecolly)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培育出的具有良好抗病性和抗寒性的中性白葡萄品种。葡萄酒中的香气物质主要来自发酵过程中香气前体物质的水解释放和酵母的代谢生成。本研究在爱格丽葡萄汁和模拟葡萄汁的酿酒酵母发酵过程中添加优选非酿酒酵母胞外酶提取物酿造干白葡萄酒,并以商业酶制剂杏仁β-D-葡萄糖苷酶的处理为比照,在发酵过程中顺序取样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
学位
由剪接体催化完成的前体mRNA的剪接是真核细胞重要的生物过程。剪接体是由U1、U2、U4、U5、U6 5个小核核糖核蛋白和许多其他蛋白组成的动态大分子复合物。U4/U6.U5三联体是剪接体装配及行使功能的最重要的组分,它由U5和配对的U4/U6小核核糖核蛋白以及30多个蛋白共同组成。其中Snu114、Brr2和Prp8是三联体三个重要的蛋白。GTP酶Snu114和Prp8调节解旋酶Brr2的活性从
学位
番茄白粉病是由番茄白粉菌(Oidium neolycopersici)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随着设施番茄种植面积的扩大,温室环境为番茄白粉病发生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导致番茄受白粉菌侵染也越来越严重。在番茄的生产过程中,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不仅污染环境还会使番茄白粉菌产生抗药性,培育抗番茄白粉病的优良品种是重要的解决途径。ERF类转录因子在植物抗病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ERF类转录因子在番茄
学位
斑蝥素对多种害虫有较好的毒杀活性,因其具有良好的杀虫、抑菌、除草活性而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但由于复杂的生物合成途径、高昂的合成成本、强烈的毒副作用制约着斑蝥素作为生物源农药产业化。研发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斑蝥素类衍生物替代斑蝥素杀虫剂,测定其杀虫活性,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本文以斑蝥素类衍生物去甲斑蝥素为先导化合物,经化学修饰合成的一系列衍生物作为筛选样品,借助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明确其对
学位
番茄白粉病(Tomato powdery mildew)是寄生性真菌病害,近年来发病逐年加重,严重影响番茄的生产。选育抗白粉病的番茄品种是最直接有效的防治方法。研究番茄抗病性相关基因的功能,可为抗病品种的选育及改良提供理论依据。SNAREs蛋白在植物体内具有重要功能,通过介导细胞的膜融合过程参与植物抗病性,当前还未有关于SNAREs蛋白在番茄抗白粉病中的报道。本研究选用抗白粉病番茄品种LA1777
学位
石榴(Punica granatum L.)是重要的经济树木且在中国广泛种植。但是,石榴果实在贮藏期间容易发生果皮褐变、口感风味变差等问题,从而导致石榴商品价值严重下降。因此,研究石榴果实采收后贮藏期间果实品质变化特性、酚类物质变化特性、氧化酶变化特性,这对促进石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也为石榴果实采收后的品质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本实验以‘新疆大籽’和‘御石榴’的果实为试材,研究石榴果
学位
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f.sp.tritici,Pst)是专性寄生真菌,一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的小麦产区造成严重的危害。由于条锈菌变异快,新毒性小种快速出现,往往导致小麦品种抗病性频繁丧失,病害爆发流行。据报道,小麦品种在生产上大规模仅需3-5年,便因新小种产生而丧失抗性,失去利用价值。而加快解析条锈菌致病性及其变异的机理,创制新型持久抗病材料,对小麦抗病遗传改良及条
学位
我国具有十分丰富的肉牛种质资源,拥有54个地方黄牛品种,这些黄牛品种骨细皮薄、肉质细嫩鲜美,肉味和质感适合我国人民的口味要求,但是相对于国外优秀的肉牛品种,我国黄牛品种普遍存在生长速度缓慢、体型发育不佳、胴体产肉率少等诸多缺陷。因此提高肉牛生长速度,牛肉产出率和牛肉品质就成为当前肉牛育种的核心目标,而阐明肌肉发育的调控机制对于提高肉牛生长速度和牛肉产出率具有重要的意义。肌肉发育涉及众多的肌生成调节
学位
肠炎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隶属于无宿主特异性而有侵害性的病原菌之一,宿主为人和动物。该菌不仅引起家禽死亡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被污染的禽类产品作为肠炎沙门菌的载体,还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肠炎沙门菌引起人的急性肠胃炎,在世界各国有增加的趋势,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公共卫生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CRISPR/Cas9新型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备受关注,本研究利用CRIS
学位
由于我国地方黄牛生长慢、产肉率低、选育进展滞后、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力度不强等因素减缓我国牛肉产量,导致牛肉产量增长速度仍然平衡不了我国国民对牛肉日益增加的需求量。这一矛盾不仅极大阻碍了中国城乡居民肉食消费结构的改善,还严重影响了我国肉牛业的国际竞争力。肌肉生长发育是影响牛肉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挖掘调控牛肌肉发育的重要功能基因与调控基因(包括非编码RNA),对改善我国肉牛品种和提高牛肉产量具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