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磁性材料的生长、形貌以及磁特性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558680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纳米尺度的磁性材料由于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在靶向药物载体,癌症治疗,生物传感器,磁共振成像等生物医学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二氧化硅磁性复合微球不但具有优异的磁学性质,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高的化学稳定性,大的比表面积,易于表面活性基团调控的特点,因而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其中磁性Fe3O4@SiO2纳米复合微粒作为磁性纳米材料的一种,其开发、研究和应用已受到高度重视。   本论文系统针对DNA序列识别的载体,研究了Fe3O4微粒的两种制备方法:溶胶-凝胶法和溶剂热法,并改变合成条件制备出不同粒径和性能的Fe3O4纳米颗粒,然后通过改进的St(o)ber法对Fe3O4纳米颗粒进行SiO2双层包覆,得到Fe3O4@mSiO2@nSiO2复合微粒,最后对Fe3O4@SiO2复合微粒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热处理,研究不同的热处理温度对Fe3O4@SiO2复合微粒结构和磁性的影响。得到主要结果如下:   一、Fe3O4磁性微粒的制备及研究   分别运用KNO3氧化Fe(OH)2凝胶法和溶剂热法制备Fe3O4微粒,并分别改变反应物KOH和FeCl3的量,制备得到一系列不同粒径和不同性能的Fe3O4微粒,粒径范围在30~1600nm,并且粒径均匀,形状规则,分散性好。比较两种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Fe3O4微粒结晶更好,矫顽力随粒径的变化符合传统的规律,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粒径呈现单畴微粒时,矫顽力达到最大;而溶剂热法制备的Fe3O4颗粒的矫顽力呈现相反的趋势。我们估计在微粒中存在比较松散的小颗粒,正是这些小颗粒的行为导致了了矫顽力的变化。   二、Fe3O4@SiO2复合磁性微粒的合成、表征与性能研究   用改进的St(o)ber法制备了SiO2包覆的Fe3O4复合磁性粒子。所得复合粒子具有核-壳结构,所包覆的SiO2层为介孔结构,在包覆过程中通过改变TEOS的加入量进行了双层包覆,在先包覆缓冲层的基础上再包覆致密层,得到不同的SiO2包覆层厚度,约为35~150nm,但是随着SiO2包覆层厚度增加,微粒的分散性下降。包覆前后Fe3O4纳米颗粒的矫顽力随着SiO2包覆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是由于堆积密度减小的缘故。   三、热处理对Fe3O4@SiO2复合磁性微粒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对包覆后的Fe3O4@SiO2复合磁性微粒进行200℃、400℃和600℃的热处理,热处理对复合微球的结构和性能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增加,Fe3O4@SiO2复合微粒的结晶度增加,组成微粒的晶粒尺寸长大。复合微粒的饱和磁化强度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增加而增加,矫顽力也急剧加大。穆斯堡尔谱的测量显示热处理对复合微粒微结构有显著影响。特别是A、B位的离子有很大变化。
其他文献
条形码技术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一维条码和二维条码。一维条码具有输入速度快、可靠性高、成本低、使用方便等优点。二维条码不仅拥有一维条码的优点,而且还具有纠错能力强、误码
近年来,随着个人移动产品的流行趋势和传统存储器自身物理尺寸的限制,开发探究新一代非易失性存储器成为了半导体工业中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RRAM作为下一代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候
室温离子液体是新兴的绿色环保材料,它完全由阴、阳离子组成,具有液态温度范围广、不易挥发、良好的导电性和导光性等优点,是微流控技术和光电子器件中良好的流体介质。近年来,温室离子液体在能源设备、光电子、微流控光器件等领域应用蓬勃开展。离子液体的驱动是微流控光学应用中的一项新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电磁驱动离子液体的方法,无需机械移动装置,可双向驱动,稳定性好。并且通过设计实验测量出了电磁场对离子液体的驱动
随着科技的发展,稀土元素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我们的工业与生活领域。稀土在照明、显示和传感器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稀土掺杂基质形成配合物是作为稀土应用荧光材料的主
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可以在开放空间内产生含有大量活性粒子的等离子体羽,从而待处理材料不受气隙间距的限制。因此,在医学、工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创了一种棒-
任何一个真实的量子体系不可避免地会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导致量子体系退相干。研究开放量子系统的退相干性质及其动力学行为,必然要考虑其所处环境的特点,不同类型的环
混合/掺杂团簇,尤其是含贵金属元素Au、Ag和Cu的合金小团簇,在发光、光敏和非线性光学材料等现代材料的探索和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团簇的形成、稳定结构、物理及化学性质,
光谱线型的研究在大气辐射、天体物理光谱学、等离子体光谱学和分子光谱学等很多物理领域中,有着很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主要从解析分析和计算机随机模拟两个方面对光谱线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