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包括定性研究、诊断试验、实用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三部分。目的1.定性研究:探索陈可冀教授血瘀证辨证的思路与方法,并尝试构建简易的血瘀证量化诊断标准。2.诊断试验:评价“简易血瘀证量化诊断标准”的可靠性与真实性。3.实用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陈可冀教授血瘀证辨证方法论治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定性研究在论著整理基础上,运用半结构个体访谈法访谈陈可冀教授本人及其传承人,同时收集陈可冀教授血瘀证临床诊疗病案作为访谈资料的补充,利用RQDA软件采用“主题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根据“三角互证”的方法,将访谈资料分析结果与病案资料分析结果及文献著作内容进行比较,同时通过研究者内省来提高研究结果的真实性。最终形成的结果反馈给陈可冀教授进行修订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此外,在充分参考既往血瘀证诊断标准基础上,结合陈可冀教授血瘀证辨证经验,尝试建立简易的血瘀证量化诊断标准。2.诊断试验应用“简易血瘀证量化诊断标准”(A标准)、1986年“血瘀证诊断标准”(B标准)及2011年“血瘀证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C标准)调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不同科室患者共计712例。首先,两名研究者分别采用A标准对14个科室相同的112例患者独立进行血瘀证诊断,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A标准的可靠性。然后,两名研究者分别用A、B、C三个诊断标准对15个科室不同的300例患者(共600例)独立进行血瘀证诊断,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A、B、C三个标准的诊断一致性,同时利用贝叶斯方法估计A标准的灵敏度、特异度等真实性相关指标。3.实用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采用实用性分层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收集符合入选标准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0例。采用中心随机的方法将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至两组,每组各15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及中医常规辨治基础上,试验组血瘀证接受陈可冀教授血瘀证辨证方法指导的治疗,对照组血瘀证接受常规血瘀证辨证方法指导的治疗。通过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评价陈可冀教授血瘀证辨证方法论治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并评价该方法诊断血瘀证的敏感性。本次分析为中期分析,截取的是从研究开始至2015年1月15日已经完成4周随访的患者。结果1.定性研究1)陈可冀教授血瘀证辨证方法相关的三个主题分别是学术思想,辨证特点及辨证依据;学术思想涵盖十纲辨证,病证结合,以病统证,宏观与微观结合四个亚主题;辨证特点涵盖“十瘀论”,注重审因,首辨虚实寒热,重视舌诊和问诊,重视脏腑间关系,区分证候轻重,结合分期分型,“瘀毒致变”理论八个亚主题;辨证依据涵盖中医宏观指标和西医化验检查两个亚主题。2)陈可冀教授血瘀证辨证方法指导下的处方用药涵盖处方用药原则,治法特点及处方用药特点三个主题。其中,处方用药原则包括审因论治,随证加减,药随症转,注重病证结合,区分证候轻重,考虑专病专方注意标本缓急七个亚主题;治法特点包括“气血并调”,“心胃同治”,“三通、两补”,其他常用治法四个亚主题;处方用药特点涵盖将活血化瘀药物分类,处方药味少,结合科研结果,常用处方药物四个亚主题。3)本研究建立的“简易血瘀证量化诊断标准”包括八条主要标准和十条次要标准。2.诊断试验1)两名研究者分别采用A标准对112例患者进行血瘀证诊断,一致性检验分析发现,不同研究者应用A标准的诊断一致性良好(诊断符合率91.96%,Kappa值0.82,P<0.001)。采用A、B、C三个血瘀证诊断标准分别对相同的600例患者进行血瘀证诊断,一致性检验分析发现,A标准与B、C标准的诊断一致性尚类同。2)采用贝叶斯方法,对600例患者调查结果分析发现,与B、C标准相比,A标准的灵敏度更高而特异度无明显差异(如:与B标准相比,A标准灵敏度的估计值为0.91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0.888,0.930),特异度的估计值为0.875(95%CI:0.826,0.915),而B标准分别为0.762(95%CI:0.731,0.790)和0.902(95%CI:0.858,0.936);A与B灵敏度之差的估计值为0.149(95%CI:0.112,0.184),特异度之差的估计值为-0.026(95%CI:-0.085,0.033)。3)采用贝叶斯方法,对600例患者调查结果分析发现,三个标准两两比较,A的约登指数比B和C均大;阳性似然比A、B、C的估计值均较大,但三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阴性似然比A、B、C的估计值均较小,且A<C<B;A、B、C三者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3.实用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本次中期分析仅针对已完成4周随访的102例患者(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1例),结果如下:1)102例患者中,两种血瘀证辨证方法均诊断为血瘀证78例,陈可冀教授血瘀证辨证方法诊断为血瘀证而常规血瘀证辨证方法诊断为非血瘀证24例(占23.5%),上述78例患者与24例患者的入组血瘀证计分间无统计学差异(Z=-1.404,P=0.160)。此外,24例患者中有21例(87.5%)1项或多项血液流变性指标(红细胞变形率除外)高于正常值范围,存在高血凝状态。2)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试验组配合陈可冀教授血瘀证辨证方法指导中药治疗2周,患者的心绞痛计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Z=-3.619,P=0.000),治疗4周结果相似(Z=-5.166,P=0.000),且患者的血瘀证计分(Z=-4.855, P=0.00 0)、 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P=0.021,95%CI(0.77,8.86))、血小板黏附率(P=0.008)、血液黏度(1.0s-1)(P=0.001,95%CI(0.82,3.22))、血液黏度(5.0s-1)(P=0.006,95%CI(0.45,2.26))、血液黏度(10.0s-1)(P=0.009,95%CI(0.30,1.97))及血液黏度(35.0s-1)(P=0.048,95%CI(0.0 0,1.14))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3)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陈可冀教授血瘀证辨证方法指导中药治疗2周,无1例患者硝酸甘油使用增加,23.5%的患者将硝酸甘油停用或减量;治疗4周,在2周治疗结果的基础上,又有23.5%患者将硝酸甘油停药或减量,仍无1例硝酸甘油使用增加。4)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血小板黏附率干预4周后降低更明显(P=0.033)。在改善血瘀证计分、心绞痛计分及硝酸甘油使用量方面两组效果相当(P>0.05)。但在改善血瘀证计分方面,试验组有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79),可能与期中分析样本量不足有关。5)10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4周,未发现出血不良反应。结论1.定性研究1)陈可冀教授血瘀证辨证方法涵盖学术思想、辨证特点及辨证依据三方面内容。其中,以“十纲辨证”、“十瘀论”、“瘀毒致变”理论最具特点。2)陈可冀教授血瘀证辨证方法指导下的处方用药包括七个原则、四个治法特点和四个用药特点。其中,以“将活血化瘀药物分类”,“气血并调”,“三通、两补”最具特色。3) “简易血瘀证量化诊断标准”包括八条主要标准和十条次要标准。2.诊断试验1)相较于1986年的“血瘀证诊断标准”和2011年的“血瘀证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简易血瘀证量化诊断标准”不仅可靠性高,且在不明显降低特异度的情况下显著提高了灵敏度。2) “简易血瘀证量化诊断标准”诊断血瘀证的准确性高于1986年和2011年的血瘀证诊断标准。3) “简易血瘀证量化诊断标准”与1986年、2011年的血瘀证诊断标准确定血瘀证诊断的能力相似,但“简易血瘀证量化诊断标准”排除血瘀证诊断的能力最强。3.实用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陈可冀教授血瘀证辨证方法较常规血瘀证辨证方法更敏感,利于血瘀证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2)常规治疗配合陈可冀教授血瘀证辨证方法指导中药治疗,可以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瘀证、心绞痛症状,减少硝酸甘油使用量,降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黏附率及血液黏度,且不增加出血风险。3)与常规血瘀证辨证方法论治比较,陈可冀教授血瘀证辨证方法论治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改善血小板黏附率方面效果更优,在改善血瘀证及心绞痛方面效果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