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运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初步总结其新生血管的特点,探讨斑块内新生血管与ACS的关系。
方法:选择66例颈动脉内软斑块患者,其中为ACS组35例,稳定性心绞痛(SA)组31例。ACS组均为临床怀疑ACS住院行冠脉造影患者,ACS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指南,排除脑梗死和糖尿病;SA诊断参照ESC关于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指南(2006年版),SA组为同期临床诊断为SA并门诊随访3个月无症状加重患者,无脑梗死和糖尿病史。所有入选患者双亲均为汉族,本人居住温州≥20年,颈部超声检查至少有一个软斑块厚度≥2.5mm,无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或已停药超过2个月。
所有患者均由两名固定的超声科医师检查颈动脉,并行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仪器为AcusonSequoia512超声诊断仪,具有对比脉冲序列(CPS)超声造影软件,选择15L8W线阵探头,频率8~14MHz。发现颈动脉内厚度≥2.5mm软斑块时,测量斑块的最大厚度,截面积狭窄率。再对颈动脉斑块行超声造影检查,造影剂采用意大利Bracco公司第二代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为白色冻干粉上充无色气体,活性成分为六氟化硫(SF6),使用前注入生理盐水5ml,震荡混匀后抽出2.4ml(浓度5mg/ml,SF6有效成分计12mg/人)经肘部浅静脉团注。造影剂注入后开始同步计时,观察斑块内增强情况,再运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ACQ)进行在机分析,得到斑块和同水平颈动脉管腔时间强度曲线,分别记录颈动脉及斑块的造影剂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斑块的基础强度(BI)和峰值强度(PI);分别计算到达时间差(DAT,DAT=AT斑块-AT颈动脉)、达峰时间差(DTTP,DTTP=TTP斑块-TTP颈动脉)及斑块的增强强度(EI,EI=PI-BI)。将适配度(GOF)>0.7定为入选标准。最后将ACS组和SA组间数据进行比较。将ACS组冠脉狭窄率与EI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再按冠脉病变范围将ACS组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多支病变,分别比较各组间的斑块增强强度(EI),分析EI与冠脉病变范围有无相关性。
结果:ACS组和SA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男性比例,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CS组和SA组间颈动脉斑块厚度,截面积狭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颈动脉斑块造影的AT,TTP无显著性差异(p>0.05),DAT,DTTP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ACS组比SA组时间要短,两组间EI有显著性差异(p<0.001),ACS组EI高于SA组。ACS组分别按冠脉狭窄程度和冠脉病变范围分组,各自分析EI与冠脉狭窄程度和冠脉病变范围的相关性,斑块内EI与冠脉狭窄程度和冠脉病变范围无显著相关(r=-0.082,r=-0.0046)。
结论:超声造影能定量评价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ACS组EI高于SA组,斑块内新生血管增加与ACS有相关性。